1
几年前,中国人民大学的官网上,发了一张美女的毕业照。
女孩的名字叫“康康”,是人大2013届艺术学院的毕业生。
被人大“官宣”后,康康一夜走红,被称为人大女神。
当然,后来很多人也在网上吐槽说康康根本没有照片中那么漂亮,不能代表人大“女神”的真正水平。
她之所以能火成这样,主要是因为那张官网的宣传照片实在拍得太好了。
照片很漂亮,成名后的康康也过上了非常富足的生活。
但今天的文章并不是为了讲什么一夜成名的“大学网红“。
之所以讲康康,是为了讲讲当年拍下这张女神照片的摄影师。
这个人叫毛岩政,我估计可能知道的人不多。
他的奇葩之处在于,他其实根本不是什么职业摄影师。
他的真实身份和康康一样,也是人大毕业生。
毛岩政2011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算是康康的一个“真·学长”。
顺便说一下,毛岩政是山东省莱州人。
他在当年能在山东通过高考考进人大,意味着他的学习成绩非常优异,妥妥的学霸。
进大学后,因为爱好摄影,他开始购买摄影器材,在学校里拍风景、拍人物、拍活动。
拍完了发人人网,在学校里也算小有名气了。
但小有名气,不代表能靠它吃饭。
所以临到毕业时,毛岩政毫不犹豫地选择投简历、找工作。
因为专业对口,再加上名校背景,毛岩政从一大群高材生中胜出,顺利进入中国日报社人事部工作,成了令很多人羡慕的“体制“内一员。
2
虽然已经毕业参加了工作,但因为摄影的爱好,毛岩政并没有真正离开人大,经常会端着相机去学校里拍照。
直到2013年的夏天。
毛岩政应邀为人大艺术学院毕业生康康拍摄毕业照,两人耗时一下午,从人大西门一直拍到东门,拍摄了四五百张照片。
其中有两张最令毛岩政满意,其中一张就是在人大西门口,康同学回头看相机,长发随风飘起。
后面就是文章开头的那一幕,那张长发飘逸的照片被放到了人大官网,引发大量关注。
人大官网因为访问量短时间内急速上升,一度瘫痪。媒体纷纷跟进报道,甚至还引起了外媒的关注。
我估计直到那时候,毛岩政才确切地发现,他真正最擅长的其实不是读书,也不是搞劳动关系。
而是——摄影。
这之后,毛岩政正式开始了摄影的兼职路线。
有了“人大女神”走红事件加持,毛岩政的摄影业务越做越大,摄影技术也愈发成熟,他的作品甚至入选了2015年CFP年度画册,这份副业带来的收入也超过了本职工作。
2015年12月,毛岩政向报社提交了辞呈,随后成立了“小毛摄影工作室”。
他成为了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
他的拍摄客户覆盖了各行各业的诸多企业,拍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在各大主流网站上也经常能看到他拍摄的图片。
毛岩政在2016年度图片总结里写道:
“这是从体制内离开后的第一个年度图片总结,从现在开始,我的年度图片总结不再会用‘一个非职业摄影师’的标签了,因为,摄影已经成为了我的全职工作。”
这就是我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一个观点。
名校也好,学霸也罢,甚至体制内光鲜亮丽的工作,也比不过一样东西:
一技之长。
3
我大学有个同学,因为没考上研究生,又错过了校园招聘季,无奈只能在离开学校后才去找工作。
但错过了招聘黄金期,他也没有什么找工作的本钱了。
找来找去,去了一家很小的中学生培训机构应聘,准备当个培训老师。
老板亲自招人,看了看他XX大学中文专业的简历,问他:你是来应聘语文老师吗?
同学一脸痛苦:不是,我不想教语文。
老板笑了:你一个学中文的不当语文老师,那你想教什么?
同学想了想说:要不数学吧,我高中时还挺擅长数学的。
老板随手抽出一张高三数学试卷对他说:你现在做,就在这儿做,能拿140分以上,我们就要你。
于是在时隔数年后,同学再一次打开了一张高中数学试卷,然后,闻到了一股初恋的味道。
最后的结果,121分。
麻痹啊,鸡汤果然都是骗人的。
我同学都准备收拾东西走人了,老板反而笑着叫住他:虽然没上140,但你一个学中文的还能上120,已经比我想象的好多了,我们最近正在招新老师培训,你来试试,培训结束能通过就留下,不行就算了。
培训时间是一周,同学每天都要做近十张高考数学试卷,等到培训结束的时候,他基本上每次都能做到满分了。
于是,同学去了这家小小的培训机构做了数学培训老师,专攻高三数学。
然后跳了几次槽,成了某知名培训机构的高中数学培训名师了。
再然后,去年他已经自己出来开培训学校了。
这几年,我在观察我同学和身边的朋友时,发现有一个趋势越来越明显:
那些从小好好读书,考上好大学,毕业跟风进了大国企/知名外企/考上公务员的人,越来越感到后继乏力。
他们从来各方面素质都很不错,基础也很好,所以在毕业的前五年,无论是社会认可度还是收入,他们一路领跑。
但在毕业五年后,不少在学生阶段表现并不突出的人,却越来越后来居上,弯道超越。
这些后来居上的人,大部分都拥有两个特质:要么就是有一技之长,要么就是在自己感兴趣并且擅长的领域里全身心地耕耘。
这种能帮助我们脱颖而出的一技之长,越往后走,越是会成为决定你人生成就高度的决定因素。
它们就是人生里的“杀手锏”。
4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拥有“杀手锏”的人,越往后发展会越好?
我曾经花了很多时间来思考。最终得出一个结论:
因为,时代真的已经不同了。
改革开放四十年,好吃的肉都吃完了,剩下的全是难啃的骨头。
那种改革开放初期依靠“信息差”、“胆子大”,在这个城市买个东西坐个火车去另一个城市卖就能发大财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整个国家层面都已经进入了深水区,需要的是扎猛子,钻得深了,才能有肉吃。
个人也一样,你在每个方面都平均用力,也就意味着你能获得的上限也一定是“平均水平”。
没有金刚钻,就揽不了瓷器活。没有稀缺的东西(能力、资源、天赋),就难以在这个时代活出自己的精彩来。
那么问题又来了,每个人都能有自己的“杀手锏”吗?
我倾向于是。
因为所谓的“杀手锏”,不是你的一项能力要超过所有人。
而是你在某些方面,比你周围的人稍微突出一点就行。
快手和抖音,都是我不太喜欢的软件,但不妨碍经常会有人给我分享上面的一些所谓“牛人”。
这些人有写字的,画画的,做手工的,甚至还有是吐烟圈的,玩溜溜球的,打街球的,踢毽子的,流浪人说书的。
每次发给我,后面还要附上一连串的“我X”“我X”……“牛逼”“牛逼”……“高手”“高手”……
说实话,这样的野路子看起来再花哨,和真正科班出身、训练十多年的专业人士相比,其实并没有什么可炫耀的 。
我们经常开玩笑时提及的小区大爷的乒乓球,认真来说,估计连专业水平的中学生都打不过。
但所有的这些,都丝毫也影响不了这些快手和抖音上的人吸引粉丝,打造个人品牌,乃至以此谋生。
你可以看到很多小众的公众号,写的文章很可能也就是自娱自乐而已。
但在他们的粉丝眼里,这些文章就是最好的。
哪怕订阅栏里已经有了几十个公众号,里面有再多百万乃至千万级的大号,也依然愿意去点开这个小众的公众号来看。
而对于这个公众号的号主来说,他就为这些人写,也已经足够了。
这就是互联网时代的最大特点,它让每个人的优势都可能被放大。
网络既链接了很多人,也分化了很多人。
冯提莫唱歌很专业?某人的篮球打得很棒?沈巍的学问很高深?
看你和谁比。
所以互联网时代杀手锏到底是什么呢?
那就是:你只需要比有些人厉害,并让那些觉得你厉害的人看到就行了。
5
道理讲完了。
下面是干货。
这也是每次写这类文章,都会有人问的问题:我怎么才能知道自己擅长什么呢?
换句话说,我怎么才能发现自己的杀手锏呢?
只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就是吗?
当然不是。
兴趣本身不会是杀手锏。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生活里,某个人对某项运动喜欢的不得了,但真要让他去做,又做不好。
喜欢并不能成为擅长的充要条件。
我曾经在一篇文章《诺奖得主朱棣文:生命短暂不能空手走过,你必须对某样东西倾注深情》里提到过。
丁肇中曾经下过一个定义:一件事情,你只要花一点力气就做得比别人好,那就是值得去做的事。
你沿着这个方向去发掘,总能找到自己擅长的事情。
就像物理,很多人死活读不进去,但丁肇中却学得很深。很简单,因为他一开始不用费太大力气,就能把物理和数学考到满分。
如果你还是觉得这样的说法太虚,不妨试试拿张白纸回答下面的几个问题:
1. 这些年里,你最得意、最引人注目的时刻是什么时候?2. 你是否因做某件事,得到过很多人的赞扬?3. 你觉得,你最喜欢做的事情是什么?4. 未来,你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5. 有什么事,你很久没做过了,但突然会很想去尝试?6. 有没有什么事情,你和别人同时做,会做得更快、更好?7. 你觉得到目前为止最遗憾的事情是什么?8. 你有没有废寝忘食做过一件事,而且不觉得累?9. 你有没有在和别人谈起某件事时,抑制不了的激动,甚至背心出汗或者产生尿意?10. 你有没有在工作以外,通过做别的事情赚到过钱?
从以上这10条里去找交集,基本上同时满足三条以上的,大概率就是你的杀手锏。
6
除此外,年轻的时候不要自我设限。
要敢于去尝试不同的人生路径,不同的机会,特别是那些贵人向你指出的路。
这些年里,我最遗憾的是在工作初期,老克对我说:去试试做金融吧,你很适合。(老克是我生命中的贵人,关注“栩先生”,后台回复“老克”可以看到多篇与他有关的文章)
我觉得自己一个学中文的,跟金融八竿子打不着,数学都快忘光了,算账都不一定算得清,还搞金融?搞笑还差不多。
现在来看,我很可能错过了自己人生的另一条路。因为很多年后以后,我才真正明白金融的本质,不是计算。
所以,不要轻易放过自己身上任何一个可能的长处。
更不要把自己的优势藏起来。
特别是年轻的时候。
很多人心理上总喜欢憋很久,再放个大招。
其实,这种思维方式是不对的。
受益于我们传统的教育,学生时代,但凡有什么特别的能力,多数时候都会被老师们视为“奇技淫巧”,加以限制。
当然,读书的时候是应该好好学习,尽量不要想着凭这些优势去当什么“网红”,而是应该把学习和认知的基础打牢。
但出了学校、进了社会,就应该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而不是我有神通,但我就是不用,等到多年以后再来跟别人吹牛:
你别看那个谁谁谁如何如何,我当年如果要是怎么怎么,肯定比TA牛逼多了!
这样的话,我在那些中年怀才不遇怨天尤人的人身上,实在听得太多了。
而更大的可能是,你当年的“杀手锏”,会被你自己都忘了。
很多年以后,自己都不记得自己曾经有过什么本事可以让人击节赞叹了。
要知道,所谓的蓄势待发,蓄势固然重要,但如果迟迟不发出来,很可能也就无声无息地沉默下去了。
7
有一次无意中打开电视,央视的音乐频道正在放一首歌:
《追梦人》
唱的空灵、清新、透彻,让我惊为天人。
因为印象太过于深刻,所以唱歌的人也一下子就记住了,名字叫白若溪。
后来发现,她又在很多地方唱了这首歌。
如果不是时代不同了,搞不好她能靠这一首歌唱一辈子。
再后来,也是无意中发现她去参加了一档音乐选秀节目。
只不过一开始并没有唱她曾经最拿手的《追梦人》。所以一路的成绩也并不突出,这让很多粉丝都觉得很可惜,觉得她就应该拿出“杀手锏”,唱《追梦人》的。
结果,在最关键的一期淘汰赛上,为了避免失利,她终于又唱起了《追梦人》。
只不过,这一次“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放大招,却再没了她最早在央视唱的时候的惊艳。
最终的结果,拿出了杀手锏的白若溪,被淘汰了。
我平时并不太关注娱乐,这件事也已经过去了很久。
我现在之所以还拿出来讲,是因为当年看到她唱《追梦人》仍然被淘汰,曾带给我很大触动。
我有一次和别人聊起白若溪,才发现其实很多人都是因为央视播出的那首《追梦人》知道她的。
可以说,没有那首歌,没有当年的惊鸿一现,在娱乐明星层出不穷的这个时代,我估计就没几个人能记住她。
但就这个当年让她一夜爆红的“杀手锏”,在几年后居然失效了,并没有为她的比赛带来想象中的“惊天逆转”。
这就是我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最后一个观点:
杀手锏藏得越久,失效的可能就越大。
你过去所有的光环,杀手锏,一旦不用,不打磨,很可能在3年后就开始褪色。
这个世界上不存在终极杀手锏。
所有的杀手锏也都需要不断地进化升级。
朗朗到哪里都要练钢琴,歌唱家每天早上都要吊嗓子,一个优秀的拳击手必须保证自己的上场次数……
你越擅长的东西越要经常拿出来打磨,拿出来比比。否则,如何知道差距在哪?
最怕的是,你藏了多年的杀手锏早已过时,自己却还不自知。
一个球员退役几年后,不存在一上场就重回巅峰。
古龙小说《多情剑客无情剑》里,天机老人明明在兵器谱上排名第一,却被排名第二的上官金虹给打败了。
当时,李寻欢有过一段说法,大概就是天机老人长期不出手,就很难保持巅峰状态,心理上也越不想出手。
你越把自己的杀手锏当回事,天天藏着掖着,就越怕有一天亮出来的时候没那么厉害了。
你越是怕出现这种情况,当有一天真正需要你亮出杀手锏的时候,就越可能出现这种情况。
不要期待你的杀手锏藏而不用,然后一出手就每次都能“一击必杀”。
武侠小说都不敢这么写。
8
多说一点,如何让杀手锏变成自己的饭碗?
今年大火的《流浪地球》电影,让很多人知道了“饱和式”这个词。
电影里,每一个需要救援的地方,都会派出数支队伍一起上,谁先到谁就先救援。
不在乎多余的付出,不计较成本地投入,只要有一线希望,就会付出百倍努力。
我所欣赏的企业华为,多年来也一直用这种方法来打江山。
一旦发现了一片新的市场空白,就把所有的资源都扑上去,迅速占领。
这也是帮助毛主席屡次获胜的重要军事思想: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
对于你的“杀手锏”,也应该是这样。
没有发现自己的杀手锏之前,你可以慢慢走,慢慢看,做多种尝试,混混圈子,等待机会。
一旦找到了自己在某些方面的优势,一旦发现自己在某个方面可能实现突破,就一定不要等,也不要过多计较成本。
快速进入,把能投入的精力都投上去,这就是“饱和式投入”。
大部分人,从业余高手到专业,再到职业,差的就是那一点突破。
而这一点突破,最需要的就是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西游记》里,孙悟空被黄眉童儿的金箍困住时,连金箍棒都撬不开。
最后亢金龙在一个点上持续用力,终于钻了个眼,帮助孙悟空脱困。
人生短暂,一个人的高光时刻,并没有那么多。
很多时候我们说,没有机会创造机会都要上。
如果有了机会还磨磨蹭蹭犹犹豫豫,不上不下,那才是对生命最大的浪费。
最后,用一句话和大家共勉:
天与不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史记》
希望对你有所启发,希望这篇文章别忘了点个赞,或关注私信告我哦!
我是栩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