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也观点:为人实在是一个不错的品质,特别是在物欲横流,娱乐至死的今天,这确实是一种比较稀有的优点,我个人也喜欢用为人实在的下属,把工作交给这种人就是放心,他不会跟你玩心眼,也不会打折扣。
我就说一个经历,就知道为人实在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有用。
之前做餐饮,单位里有一个竞争上岗的机会,这个机会是我把控的,初步认定为下属中的小王和小宋,可我毕竟不能这俩人什么成绩都没有就稀里糊涂往上引荐。
所以给他俩安排了一个任务,单位商圈有两个大学,我让他们两个各负责一个,给他们一些报销费用,目标就是吸引那些大学的学生或者老师在我这里消费,拉动营业额。
先说说这个为人实在的小王是怎么做的。
他第一件事,就去复印社打印了一大堆的传单,然后就站在人家大学的门口发,一开始并不怎么样,但还在小王能坚持下来,渐渐得也有所起色。
拿着这个传单,在我这里消费是由优惠的,所以我在做周总结,月总结的时候,确实能够看到小王的成绩,并且在稳步增长。
接下来小王就跟门卫的大爷混熟了,拜托大爷帮忙拉人,然后给大爷点我们这里的消费卷,到最后小王甚至发展了好几个学生,帮忙发传单。
再来看看脑子比较活跃的小宋是怎么做的。
他直接找到了门卫的大爷,送点礼品,成功混进了大学,然后找到学生会长,还有各个学生会和班级社团的干部,先给他们一些优惠卷,拿着这个去我这里消费不花钱,然后就跟他们聊。
说白了就是我要进你们学生的班级群,社区群等等,并且帮我做传宣。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小宋脸皮真的厚,被拒绝了多次,但这事还真成了,最后以50块钱一个小群,100块钱一个大群的价格成交。
这么多群,再加上有很多的干部帮小宋做传宣,小宋的成绩一下子就起来了,而且几乎是以几何倍数增长。
到最后小宋自己组建好几个群,几千人的流量直接就过来了。
现在两者比较一下,你说这个升职的机会是给小王还是小宋?
小王虽然靠着笨方法拉过来很多人,但是这些顾客并非是稳定的,几天拿着优惠卷来,明天没有优惠就不来了,这就导致小王需要每天都得去发传单。
最关键的一点,因为每个人都是奔着优惠来的,所以成本一直居高不下,利润比较低,我不可能一直让成本这么高。
学生这个群体,不是社区里面健身的大爷大妈,给的优惠多了,就习惯性的过来消费。学生更倾向于方便,一次两次的优惠,人家会特意往这里跑一趟,次数多了,就不愿意跑了。
小王的成绩虽然可以,但是弊端太多,成本过高,流量不稳定,人员容易流失。
小宋的做法说实话真是让人拍案叫绝。
社群本身就是私欲流量的一种,有这几个群,几千人在这里,可以做很多很多事,比如餐品有什么问题,服务有哪方面需要改进,或者错餐漏餐,在群里学生只要说一句话,店里马上安排人去解决,这就很方便。
再者可以走大批量的外送,几十个订单都是这个学校的,那么直接商量好时间,一趟就可以走完,节省人力成本。
最后就是有什么活动,及时在群里面宣传,觉得优惠的自会前来消费,这就是免费的广告。
小王的成绩虽然好,但是跟小宋比,还差了一截。最后升职的机会给了小宋,小王也得到一笔不菲的奖金作为酬劳。
为人实在,虽然是一种美德,却不是往上爬的优势,恰恰相反,很多时候为人实在会成为向上混的绊脚石。
就拿我自己的工作经历来说,我特别喜欢为人实在的下属,做管理者无非就是三件事,定目标,追过程,拿结果。
任用实在的下属,你只需要定目标和拿结果就可以了,你给他定下目标,他就会义无反顾的往前走,过程并不需要太多的精力去追,只等着拿结果。
至于说结果是好是坏,那是个人能力或者目标的问题,并不能否定他的工作态度。
小王的成绩那是完全靠自己实打实的干出来,小宋那是我时刻逼着他去做,从人性的角度来说,我当然希望自己能够轻松一些,但是到了论真本事的时候,为人实在确实还远远不够。
热心网友回答
他不会混,肯定是越混越差了。
实在也许是美德,但别人要不要接这美德、这美德是否适合“往上混”,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再说“混得好”到底是怎么个好法,也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
.
.
往上混讲的是“混”的本事,而不是拼实在。
实在,即诚恳、踏实、不花哨、不害人、没什么不好的心思。
总之,就是“勤奋的好人”的意思。
如果这“勤奋的好人”遇到个好的环境,如领导实力品德双不错、单位生态较为清明、同事们也都过得去,
且单位处于业务迅速发展期,需要大量人才,
且运气不错;
那混上去、混得好,就是理所当然、顺理成章的事。
天时、地利、人和已然具备,只需好好干就行。
.
但现实中,这样的单位实在太少,且越来越少。
高学历、高背景、高资源的“三高人士”越来越多,注定竞争越发的激烈、残酷,越发的多样的、广阔化。
想往上混的人,不仅要拼能力、拼业绩,还要拼背景、拼资源——要是都没有,那就拼脸面、拼手段。
总之,职场世界,早已不是“老老实实拼资历”的时代了。
在这样的时代,还抱着“老实”这个美德不放,有赢面吗?
再说单位,是拼美德的地方吗?
那,科学吗?
.
.
实在容易得罪人,在社交场所实在不是个好作派。
成年人的世界,更多讲究圆滑。
在单位,则除了圆滑,还要圆润(会见风使舵)、悦耳(巧言令色)、饱满(别人轻易不敢来犯的实力)……总之心窍要多一些,脸皮要结实一些,心理要强大一些。
才能待得住、混得好,才能有可持续发展。
.
若只是一味“实在”,那可能费点劲。
比如:
- 有啥说啥,只要觉得该说;
- 得罪人也无所谓,总之为了工作、为了单位;
- 不知照顾同事利益,一心只挂着单位发展;
- 看不惯丑恶,甚至想消灭丑恶。
这样的人,就算是手握权力,也很难生存得下去,更不要说一介“混得越来越差”的人。
以这样的作派,正常在单位待得住都费劲,还想越混越好?
那,科学吗?
.
.
关于“混得好”,也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
单位曾经有个外驻部门,有一批人才,有几个后勤人员。
本来,那部门还不错。
后来部门换个了一心搞钱的新主任,顿时名校毕业的人才全部滚边,
干后勤的司机和收报纸的两个人,则凭着擅长察颜观色、奴颜卑膝,且啥都敢干,很快被提拔了上去。
那两人的确很会混,把主任伺候得像皇帝一样,三个人整天捆在一起,共同决定单位的大事小情。
一定程度讲,他俩的确挺会混。
一定程度讲,那些名校毕业的人才们,的确挺不会混。
.
几年后,部门亏损到实在没办法,只好关门歇业。
名校生们因为之前要么走、要么调,实在走不了的就边领着工资边干自己的事业。总之,大家不仅没受什么冲击,反倒有了更好的发展。
那俩混得挺好的哼哈二将,则被发配到总部食堂,继续“混”去了。
希望食堂主任也能重用他们,给他们最好的待遇、最大的脸面。
不过,那可能吗?
.
混得好、或不好,如果只以一时的高低、得失以标准,那未免太过狭窄。
且有些所谓的“混得好”,到底是个什么真相,所有人都清楚明白。
人生漫长,难免会有高峰、谷底,谁也不知道明天会是什么样子,也没几个人能强大到全局尽在掌控;
且人各有志,这人眼中的“混得好”,未必是那人的真心追求;这人认为的“混得差”,在那人眼中未必就真的差。
这世界,不止一种颜色。
.
.
别实在,要有智慧。
实在是某个特定时期受到公认的美德。在那个时期,万业竞兴,机会遍地,“实在”有它的市场,也有它的必然性。
一定程度讲,“实在”,是当时职场“越混越好”的工具。
但社会变化剧烈,职场中的“老实”,早已失去了生存土壤,也不能再作为取信的工具。
.
要有智慧,才有越混越好的可能。
如:
- 再圆一些。广泛一些、圆滑一些,不得罪人,也不让人得罪;
- 更谨慎一些。能不说的不说、能不干的不干,该干的则往死里干;
- 再大胆一些。目标远大,对生活更有勇气,愿意承担试错的后果。
总之,“会混”绝不仅限于搞人际关系,远大的目标、正确的努力,才是重点。
.
.
总之,因为太过实在,而在单位越混越差,那再正常不过。
“实在”本身就不符合当下职场的本质,怎么可能混得好。
更多从智慧上着手,才有越混越好的可能。
但也别局限于“混得好”。世界很大,人生很短,单位却很小。
.
在单位极度焦虑,但暂时又离不开,怎么办?
被同事有意激怒,如何战胜冲动、有力反击?
热心网友回答
1.混得好坏跟实不实在没有很大的关系。
为人老实是一种非常可贵的品质,但是这并不代表这是人际关系中的硬性通行证。
职场上的关系错综复杂,但利益和权力是万变不离其宗的。
所以说,职场关系的构建是建立与人与人之间的,而不是单个个体的脾气秉性。
简单来说,如果单位氛围好,正能量足,那么为人耿直、老实的人就容易凸显出来,但如果反之,那越是老实,就越是吃亏。
2.想要混得好,反而还要“心机满满”。
人际关系的构建上,打工人一定要用心才行。
千万不要以为做好自己,然后别的事情就不用关心了。实际上,人与人之间相处,是很微妙的。
合适的人,会经过岁月的历练慢慢聚合到一切,而不合适的人,即使坐的离得很近,其实彼此之间也没什么话说。
3.职场上,人际相处是门技术活。
不要以为职场时间很简单的事情,也不要以为自己用真心就一定能够换来真心。
混得好坏,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方面,你的个人能力是否出挑,是否能够给单位或者部门创造足够多的价值。
另一方面,是否有领导的支持和背书。
别看同事关系很重要,但关键时刻,最没用的也是那群平日里面看似无话不谈的同事,其实根本都是貌合神离。
4.单位里面,不能够过于实在,否则一定会吃亏。
人在职场,首先要学会保护自己,说到保护和存活这样的敏感字眼,“实在”这个脾气和秉性就要适当地收敛起来才行。
当打工人在职场上可以立足并能够独当一面的时候,你的善良才会被别人识别为商量,否则,就是软弱可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