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梅子雨summer,我来回答。
说到底,宋朝的皇帝过得比哪个朝代都舒服,对于他们来说,军事上打不打得赢根本无所谓,只要下面的人听话,不像赵匡胤一样来个陈桥兵变,他们就已经心满意足了。
很多人都只知道宋朝重文轻武,难道宋朝的皇帝就不担心朝廷上的文官权力太大?历史上的霍光、王莽、司马懿等人可都是在朝堂上掌握了权力,最后压制皇帝,甚至夺取皇位的。
即使对士大夫再优待,人的欲望是不可能被满足的,一旦有机会,很少有人能够拒绝做皇帝的诱惑,在这件事上,文官、武将都是一样的。
说到底是利用文官压制武将,又使用“官职遣”制度压制文官
“官职遣”制度,顾名思义,将一个官员身上的官位分为三部分。
“官”是指官员的官位和待遇级别,只代表官员的品级和俸禄高低。类似于我们现在公务员退休后提半级的意思,没有什么用,但是可以提高你的工资、各项待遇,宋朝的皇帝最喜欢的就是用很高的官位把朝堂的上官员闲置,例如仆射、尚书、员外郎等等,称为寄禄官。
“职”是文官的荣誉虚衔如大学士、学士、待制等待,基本都是给一些高级文官的面子工程,对于宰相、枢密使、中书门下平章事等人给予大学士,这样可以让这些高级文官在宋朝的文官系统里极有面子和声望。
“遣”又称“差遣”,这个才是官员真正去做的事情,这就意味着官员实际上的职务由皇帝灵活授予,皇帝可以把任何他愿意的人放到任何位置。
例如,一个泼皮无赖做宰相肯定是不合理的,但是皇帝可以不给他宰相的官位,给他等同于宰相的“差遣”就可以了,等有了功劳在把“官”、“职”补上。
同样,皇帝也可以把任何他不喜欢的人闲置,例如一个宰相让皇帝不喜欢了,皇帝就可以直接升他的“官”、给他“职”,同时把他的“差遣”给别人,这样实际上,这个宰相已经没有权力了。
皇帝用“差遣”拿捏文官,有用文官拿捏武将
宋朝的皇帝几乎只愿意用文官去任武将的职位,武将往往只充当冲锋陷阵的先锋,而非运筹帷幄的主帅,比起文武双全的将帅之才,他们更喜欢有勇无谋的将士。
在宋朝的皇帝眼中,打不打得赢仗并不是衡量一个将军好坏的标准,能不能听文官和皇帝的话才是衡量武将的唯一标准。
不听话的打赢了仗也会被认为恃功自傲,绝不优待。相反,将军只要始终按照皇帝的意思办事、按照皇帝的意思打仗,即使打输了,照样可以升迁。
宋朝的时候就有人说:状元登第, 虽将兵数十万, 恢复幽蓟, 凯歌劳还, 献捷太庙, 其荣亦不及矣。
也就是说,即使一个将军收复了河北和燕云十六州,也比不上当朝的一个状元,可见一斑。
林冲就是被拿捏的典型
说到底就是惯的,封建制度发展到宋朝已经成为了一个畸形的产物,权力高度集中,一个皇帝只要还有一两个州县,他就还能继续在这种制度下当这两个州县的皇帝,哪还有心情干别的呢?
热心网友回答
北宋建于公元960年,公元1127年灭亡,总共167年的历史,共九位皇帝。
南宋建于公元1127年,公元1279年结束,152年的史记,也是九位皇帝。
北宋、南宋在我国历史上与其他朝代相比,并不为懦弱,而是陈桥兵变的阴影束缚于每个皇帝的戒备心,重文轻武,造成文官贪心腐败,扰乱朝纲;武将无用武之地,外部势力屡次骚扰掠夺,朝廷抵抗力差,至使两宋在我国历史上,次于两汉、唐、明等王朝。胜过两晋、隋、元、清朝代。
热心网友回答
为了赵家百年富贵,赵匡胤挖空心思设计了一套空前绝后的统治模式——“文贵武贱、守内虚外”。
简单地说就是拼命提高读书人待遇,百般压制武人地位——最后将中华民族的尚武精神阉割得干干净净。
“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赵高通过阴谋诡计抢了别人的家业,史书把这种行为叫做“得国不正”!
历史上“得国不正”的朝代都很难世代传承,但是宋朝是个变数。
赵匡胤挖设计的这套统治模式起了很大的作用。
赵家天子为了获得读书人的拥护,天下读书人开出一系列历朝历代都永远无法企及的条件:
其一,不杀士大夫。(连读书人也不杀)
其二,优待读书人
宋朝文人有科举、荫补、制举、特招四种当官的途径,超过历代从政渠道。并且宋朝官员薪水也极高,犯错还不会被杀,放眼上下五千年,谁不眼红?谁不想当官?
在我看来,宋朝皇帝不是“宽厚仁德”、人品爆发,其实还是自己得国不正,不敢得罪读书人。
与“文贵”相对应的就是“武贱”。
在宋朝当兵要在脸上刺字、还有各种繁重的劳役,并且薪酬极低,形成整个社会鄙视军人的氛围。
宋朝宁愿屈辱的谋和,也不愿军方取得对外战争的胜利。
岳飞第四次北伐取得连续胜利,却突然收到宋高宗十二张金牌,强迫退兵。最后宋金谋和,岳飞在风波亭以莫须有的罪名被杀害。
“守内虚外”是什么意思?
对内将最重要的决策权力碎片化,从而将文官系统造反的可能性基本降为零。
至于“虚外”就很简单了,国际交往一律以跪为主,只要不打仗赔多少都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