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 南执北念ZW 的回答
首先,越国能够灭掉吴国,还是有一定的运气成分的,也就是说不全部是靠实力取胜。
因为在春秋时期,越国可以说是一个很小的国家,不仅国土面积小,人的数量也很少,综合国力并不强大,所以已经暗示了不可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其次,越国把吴国灭掉以后,没有紧接着进行大肆侵略增加国土面积。
其实这也不能怪越国没有主意和想法,相反,这种结果的出现,更是越国对自身实力的知晓,并没有盲目去扩张,没有为一时的胜利冲昏头脑,非常有自知之明,所以更不可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最后,文种的死亡,范蠡的离开,都暗示越国正在走向衰败,就像是失去了左膀右臂。
所以综上可知,越国把吴国灭掉以后,没有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似乎很明显了,也完全在意料之中。
用户 海镜清 的回答
越王勾践二十四年(前473年),越国灭掉了当时的霸主吴国,并向北渡过淮河,在徐州与齐、晋诸侯会合,宋、郑、鲁、卫、陈、蔡执玉入朝。”当是时,越兵横行于江、淮东,诸侯毕贺,号称霸王”。
越国原来偏居浙江福建一隅,直到灭吴后,才与中原文化有了交集
这时候已经是春秋末年,因此勾践是春秋时期的最后一位霸主。越王勾践为了争霸中原,把都城北迁到琅琊(今山东青岛琅琊台),甚至远征秦国,迫使秦国臣服,所谓“陈兵未济秦师降,诸侯怖惧皆恐惶”,可谓是威风到了极点。
越人“断发纹身”(这个越人佣留着现代的中分发型和原始的纹身图案),和中原文化格格不入,文化差异导致越国思想上总是慢半拍,无法适应时代剧烈变革的需要,而且不利于招揽他国人才
越王勾践三十二年(前465年),勾践去世,他的儿子鹿郢和孙子不寿继续坚持勾践礼义相待诸侯的政策。但在越国仍然坚持春秋那一套旧体制时,中原已经发生了巨大变革,中原诸国开始全心全力投入到兼并小国、掠夺土地的新游戏当中,也就是越国这种距离中原太远的蛮夷还把霸主的名号当回事。例如勾践灭吴后,将吴国占据的淮河流域还给楚国,吴国所侵占的宋国领地还给宋国,泗水以东600里土地还给鲁国。这不是脑子进水是什么?
战国初期,越国是大国、强国,确实很有实力争夺七雄的位子
战国初期,东周境内尚有十几个国家,其中以齐、晋、楚、越四国的实力最强,有四分天下之势。墨子曰:“今天下好战之国,齐、晋、楚、越。……今以并国之故,四分天下而有之。”但这四大霸主,除了楚国,都没有笑到最后。
第一个倒霉的是晋国。公元前453年,韩、赵、魏推翻智氏,三家分晋。但直到四十年后,迟钝的越国才开始改变对外政策,加入吞并小国的行列。越王朱勾三十三年(前414年)并吞了滕国(今山东滕州)、三十四年(前413年)吞并了郯国(今山东郯城),越王翳七年(前404年)吞并了缯国(今山东枣庄)。
三家分晋,奠定了战国七雄的基础格局
越王翳二十年(前391年),第二个倒霉蛋出现了,齐国权臣田和篡位,把齐国君主(妫姓)放逐海岛。越王翳乘机发兵讨伐齐国,史书上没有细说战争经过,但这次战争很显然没有成功,甚至可能失败了。因为越王翳三十三年(前378年),越国被迫迁都吴(今江苏苏州),显然是受齐国逼迫所致。
越国的政治体系是典型的王族政治,之所以多次出现弑君事件,就是因为近亲王族、卿大夫各有兵权,“臣权太重”。
这次失败后不久,越国陷入长期内乱。越王翳三十六年(前375年),越王翳的弟弟豫企图谋害太子诸咎,诸咎发动政变,杀了父亲,但自己随后也被杀,吴地的贵族拥立诸咎之子错枝为王,这引起了越地贵族的不满。越王错枝二年(前373年),越地的卿大夫寺区率兵废黜错枝,拥立了越王翳之子无余为王。越王无余十年(前363年),寺区的弟弟思又弑杀了无余,拥立无颛为越王,将国都从吴迁回故都会稽。长期的政局混乱、社会动荡、经济倒退,越国走向不可挽回的衰落。
当中原强国争先恐后引进他国人才,变法强兵之时,越国却故步自封,啥也没干
从根本上来说,越国的衰落不仅仅是因为内乱,而是因为思想落后。当时以魏国的李悝、吴起,秦国的商鞅改革为代表,中原各国争相进行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变法运动,而越国依然死抱着世袭等级制度和奴隶制不放。落后于时代,自然会被时代所抛弃。
对楚战争失败后,越国丧师失地,内部分裂,再度沦为与中原隔绝的蛮夷
越王无疆三十七年(前306年),越国试图通过伐齐来恢复霸业。齐使以楚国分兵在列国争胜、国内空虚为由,引诱越国和齐国一起伐楚。越王无疆听从齐使计策,转头讨伐楚国。结果楚军大败越军,杀死无疆,同时在徐州大败齐军。吴、会稽都被楚国占领,越国只剩下浙江南部、福建的领土。
越国后裔在东南沿海坚持到了西汉建立才被统一(秦始皇时曾被统一过,秦末再次立国)
而且由于越王无疆生前未曾明确指定王位继承人,导致他的儿子们各据一方,纷纷自立建国,越国分裂成东瓯、闽越等几个小国家,彻底退出了争夺天下的行列。不过,残存的越国尽管丧失了勾践成功以来的全部征服土地,却也侥幸躲过了后来的很多诸侯兵灾,一直到汉朝建立后百多年,才逐步被征服。
用户 君山话史 的回答
越王勾践是春秋时代的最后一位霸主,然而其霸业却如昙花一现,在勾践去世后,越国的光芒就褪去,终于在战国时代默默无闻,没能跻身于战国七雄之列。这是为什么呢?
第一,越国灭掉吴国,实有很大的侥幸成分
在春秋时期,越国只是僻处东南的小国,地小人稀,文明落后,国力也并不强大。实际上,在吴越争霸战中,吴国基本上是压着越国打的。吴国曾经一度把越国打得差点亡国,如果不是夫差犯了一个错误,勾践是没有翻盘的机会。夫差的错,在于没有斩草除根,没杀了勾践,而是把他当奴仆以羞辱。但是勾践能屈能伸,忍辱三年,成功骗过夫差,重新返回越国。
此后,勾践以范蠡、文种之计,以财货、美女贿赂夫差,以弱其志,并暗中发展自己的势力。夫差后期任用奸臣,伍子胥被杀,孙武离去,而他犹妄自尊大,忽视勾践的威胁,却一味想着与晋国争霸。在夫差带着十三万大军北上黄池,与晋国争夺霸权之际,勾践突然从背后下手,突袭空虚的吴国。这是越盛吴衰的关键一役,此后,勾践越战越勇,最终完成灭吴的大业。
平心而论,以国力来说,越国与吴国并不在一个水平。勾践能取得惊天成就,主要是吴王夫差犯一系列不可饶恕的错误。因此,越国的非凡成就,更多应归功于勾践个人的能力,而非越国的国力有多强大。
第二,越国灭吴后,并没有大肆扩张
勾践灭吴,主要是一场复仇之战。在灭吴之后,周元王封勾践为伯,伯就是侯伯,也就是诸侯之长。其实此时的周天子已经全然没实权,所谓封伯,象征性的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越王勾践并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他对自身实力的估计还是比较合理的。灭吴之后,勾践不失时宜地会齐、晋诸侯于徐州,并致贡于周。对于所占领的吴国之地,勾践只吞并一部分,为了巴结邻国,他把淮上之地划给楚国,把吴国侵占的宋国土地归还宋国,把泗水以东六百里之地划给鲁国。从这里可以看出,越王勾践实际上并没有称王称霸的意图。
应该说,勾践的做法还是明智的。古代政治与今天的政治并没有很大不同,当你吞并一个强国时,很容易引来邻国的恐慌,而这往往导致灾难。比如战国时代的齐国在吞并宋国后,就引来五国伐齐,最后齐国差点灭亡,从此一蹶不振。勾践吸取夫差的经验教训,在国际上保持低调,主要还是考虑到自身的实力,与晋、楚、齐这些老牌强国,还是不在一个档次上。
第三,范蠡出走,文种被杀,越国初现衰落之征兆
越王勾践是一位伟大的英雄,但他的猜忌心也是很强的。
最能洞悉勾践内心的,当属谋臣范蠡。范蠡辅佐勾践二十余年,功劳赫赫。但是在勾践灭吴大业完成后,范蠡却选择急流勇退。在很多人看来,这是不可思议的,你辛辛苦苦奋斗图个啥呢,不就是为了功名吗?但范蠡有自己的看法,跟随勾践这么久,看清勾践猜忌心是很强的。像勾践这样的人,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安乐。所谓“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盛名之下,难以久居。于是他急流勇退,云游四方,最后落脚于齐国陶地,开始他人生第二次创业。
范蠡是不是多虑了呢?事实证明,他的选择完全正确。范蠡的好友,越王勾践的另一位大功臣文种放不下功名二字。范蠡曾写信警告他,认为勾践复仇心愿已遂,他们这样的谋臣就失去了价值,你肚子里的韬略那么多,君主不防你防谁呢?但是文种不相信,自己功劳这么大,能力这么强,怎么会没有容身之所呢?
果然如范蠡所料,勾践的猜忌心日甚一日,当年文种为灭吴提出九策,而勾践仅用其三策便大功告成,他不能不提防着文种以同样的手段来对付自己。勾践的一席话暗藏杀机:“当年你的九策,仅用三策就破强吴,还有六策尚在,希望你到九泉之下,用这些计策对付吴国的祖先。”并赐送一柄属卢之剑,文种明白越王欲置己于死地,最终只得以伏剑而死的方式,来结束自己生命。
范蠡出走,文种被杀,本来就缺乏人才的越国就无以为继了,而其走向衰落,似乎是必然的趋势。公元前465年,越王勾践去世。越王勾践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天才,他意志顽强,坚忍不拔,在失败面前能卧薪尝胆以图东山再起。像勾践这样的人,几百年也不一定出得了一个,因此,我们不能奢望其继承者有他那样因坎坷而磨砺出的坚强品质。因此,勾践之死,就意味着越国的衰落,其文化与国力不足以支撑强国的地位,在战国时代逐渐被边缘化,理固宜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