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 小文观史 的回答
李世民和罗艺之间结下的仇恨太深,即便李世民的肚量再大,也容不下罗艺的挑衅反叛了。
说起罗艺,人们似乎更熟悉他的儿子罗成。罗艺是冷面寒枪俏罗成的父亲,也是小孟尝秦叔宝的姑父。
不过,这只是小说里的关系,事实上罗成是虚构的,历史上并无此人。而秦叔宝跟罗艺也没有亲戚关系。
罗艺出身于武将名门,他的父亲罗荣,是隋朝的左监门将军。
受家庭教育的影响,罗艺从小学习武艺,尤其擅长骑射,对兵法也颇有研究,因此得到朝廷赏识,进入到军中效力,在隋炀帝时期立了不少功劳,官至虎贲郎将。
罗艺虽然在兵法和武艺上造诣很高,但是他生性凶暴狡黠,刚愎固执,不讲仁义,这也注定了他人生结局的走势。
公元612年(大业八年),隋炀帝发兵攻打高句丽,他命令罗艺督军,听受大将军李景的指挥。
李景是隋朝的开国功臣,在隋朝屡立大功,深受隋炀帝信任。因此,此次攻打高句丽,李景被任命为马军总管。
罗艺这个人心高气傲,隋炀帝让他听从于李景的调令,他十分不服气,经常故意找茬羞辱李景,但每次都被李景反过来折辱,罗艺更是对李景怀恨在心。
后来,李景又因功被隋炀帝封赏,罗艺嫉妒心起,便私底下四处造谣,诬告李景谋反,但依旧未能得逞,反而遭到了隋炀帝的嫌弃。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割据。罗艺所驻守的涿郡也不安宁。
涿郡因为物阜民丰,兵器精良,多据财宝而成为叛军们争夺的对象。
罗艺是个有胆识之人,他明白隋朝注定灭亡,而此时正是自己建功立业的好时机。
他靠着剿灭盗贼的功绩聚拢人心,又借机除掉了郡中与他不和的武将,借机自立。
接着他顺势拿下了幽、营二州,自称幽州总管,正式割据一方,成为了东北地区一大割据势力。
罗艺自立后,很快便认清了一个现实:自己的势力太弱小了,在这乱世难以立足。
这是因为,在当时的中华大地上,比罗艺强大的势力还有很多,比如河南的瓦岗起义军,河北的窦建德起义军,还有唐国公李渊的军队,都是罗艺惹不起的。
对于各方割据势力来说,罗艺手下精兵强将众多,钱粮储备也很充沛,各方势力都想将罗艺拉入自己的阵营。
“香饽饽”罗艺并没有盲目跟风站队,而是斟酌许久后,决定归附李唐。
不得不说,罗艺还是挺有眼光和头脑的。而李渊也比较大度,接受了罗艺提出的条件。
那么,罗艺提了什么条件呢?
那就是:听调不听宣。
也就是说,他听从李唐的命令,为李唐作战,但是幽州的军政大权(尤其是军权)罗艺要握在手中。他继续占据着幽州和营州等地,不帮助也不反对任何一方势力,就是为了不想因为投靠李渊而失去其他的机会。
公元618年,隋炀帝杨广被宇文化及派人杀死,隋朝正式宣告灭亡。随后不久,李渊建立大唐称帝。
武德二年,唐朝先后消灭了刘武周和宋金刚,与窦建德和王世充形成了三方格局之势。
这个时候,罗艺就再次对天下大势进行了分析。这一次,他带着十足的诚意,率部队投靠李渊。
罗艺奉表归国,唐高祖李渊也表示了热烈欢迎。他封罗艺为燕王,赐姓李氏。
从此,罗艺改名为李艺,进入李唐皇室宗正属籍。
武德三年,奉表归国,召封燕王,赐姓李氏,预宗正属籍。
投靠唐朝后,罗艺也表现了臣子的忠心。他跟随李世民南征北战,立下不少战功。
公元622年(武德五年),秦王李世民攻打刘黑闼。罗艺带兵数万,在徐河攻破刘黑闼弟刘十善的军队,消灭了刘黑闼的弟弟刘十善及其八千余将士。
没想到,几个月后,刘黑闼再次起兵。
太子李建成担心弟弟李世民因功劳太大影响到自己的地位,所以在第二次征讨刘黑闼的时候,李建成便主动向李渊请战,想阻止李世民立功。
于是,李建成被李渊任命为统帅,罗艺再次奉命出征。不久,刘黑闼战败被俘斩杀,罗艺与太子李建成在洺州会师。
李建成便借机对罗艺进行拉拢,罗艺见李建成立下战功,又是太子,便投靠到李建成的阵营。
按照他们约好的,罗艺请旨入朝为官,这等于主动放弃了他原本在幽州的利益。李渊自然乐意,他盛情款待了罗艺,还封罗艺为左翊卫大将军。
自从罗艺抱住了李建成的大腿后,他便积极为李建成摇旗呐喊,一点都不掩饰他是李建成的人。得势的罗艺更是自以功高位重,目无他人。他不仅羞辱朝廷大臣,甚至连李世民的面子都不给。
有一次,李世民派使者去罗艺的军营中办事,罗艺一听对方是李世民的人,不问青红皂白,直接将使者一顿胖揍。
太宗左右尝至其营,艺无故殴击之。
说起来,李世民和罗艺当年还一起打过仗,是同一战壕的兄弟。但如今,罗艺不仅投靠了太子李建成,还殴打李世民的下属,这是摆明着打李世民的脸面啊。
李世民没有和罗艺正面冲突,但两人的梁子也算是结下了。
不久之后,李建成开始招兵买马,在长安周边招募了二千多骁勇之士,又从罗艺那里要来了三百精锐骑兵,安置在东宫东面的各个坊市中,由他的亲信可志达统帅。
不料此事后来被人告发,但李渊只是将李建成骂了一顿,然后将可志达贬黜了事。
李世民得知此事后,知道罗艺是下定决心跟自己作对了,于是越发痛恨他。
在罗艺看来,无论李世民多么优秀,只要有自己帮助李建成,李建成的太子之位都是稳稳的。
然而罗艺无论如何也想不到,李世民竟然不按规矩出牌。
武德九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除掉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逼迫李渊退位,正式登基称帝。
在玄武门之变中,罗艺的那三百骑兵表现得相当不错,他们战斗力爆表,差点就攻下了玄武门。
如果玄武门真的被攻下了,那么李世民等人可就死无葬身之地了,因此李世民成为皇帝之后,对罗艺的忌惮和仇恨只会更深。
不过,李世民做事比较深思熟虑,罗艺对唐朝的贡献很大,而且也没有犯下不可饶恕的大错,如果贸然处置他,可能会引起诸将不满。
再者,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余党太多,李世民新帝登基,此刻最需要的就是收拢人心。
因此,李世民便下令,赦免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党羽。如此一来,他就更不方便对罗艺下手了。
李世民不仅没有针对罗艺,反而封他为开府仪同三司,燕王爵位的食邑也增加一千二百户,以此来稳住他。
虽然李世民给罗艺加官进爵,好一番安抚,但是罗艺心里十分清楚,李世民是容不下自己的。
罗艺曾经是李建成的铁杆党羽,犯下了的罪过比别人更重。最重要的是,他曾严重得罪过李世民。
所以,面对李世民的“宽宏大量”,罗艺心里惴惴不安。
在经历了长久的精神折磨之后,罗艺最终决定,横竖都是一个死,不如起兵造反,死得痛快一点。
贞观元年正月,也就是李世民当皇帝三个月之后,罗艺决定行动了。
当时,罗艺正领兵镇守泾州,他谎称有李世民的密令,要他奉密诏进京。就这样擅离泾州,趁机占领了他曾经的老巢幽州。
毕竟罗艺在幽州经营多年,底蕴深厚,想要控制幽州并不难。他原本的计划是:以幽州为据点,联合突厥,谋求自立。
只可惜,他的计划落空了。
李世民正愁找不到罗艺的茬,没想到罗艺竟然自己找上门来了,他在愤怒之余又很激动,便派遣长孙无忌和尉迟敬德领兵攻打罗艺。
结果唐军还没到达,罗艺的军中内部就出现了问题。
罗艺收到消息:幽州治中(官名)赵慈皓联合统军杨岌,想要趁着朝廷大军未到,杀了自己抢夺功劳。
原来,罗艺虽然攻下了幽州,但幽州治中赵慈皓等人只是假装投降罢了,在取得罗艺的信任之后,他便联合统军杨岌密谋平叛。
罗艺得知消息后,立即抓了赵慈皓。当时在城外驻扎的杨岌得知城内动向之后,便率军攻打罗艺。
罗艺因为没有防备而被打得大败,最后只得丢下妻儿老小,带着几百骑兵逃出城外,准备去投靠突厥。最后被手下斩首,送到李唐换了军功。
太宗命吏部尚书长孙无忌、右武候大将军尉迟敬德率众讨艺。王师未至,慈皓与统军杨岌潜谋击之,事泄,艺执慈皓系狱。岌时在城外,觉变,遽勒兵攻之,艺大溃,弃妻子,与数百骑奔于突厥。
一代猛将的人生,由此落幕。
李世民得到罗艺的首级之后,让人将其放在闹市中展示,并下令恢复罗艺的姓氏,还将他从李氏宗族名单中给剔除。
李世民觉得还不解气,又下令逮捕了罗艺担任利州都督的弟弟罗寿一家,押送到京城之后满门抄斩。
所以说,别说李世民当皇帝之后不杀人,那是能不杀的尽量不杀,但像罗艺这样被他痛恨的人,李世民是绝对会杀的,就连他无辜的家人也不会放过。
其实,结合罗艺造反被杀的前后细节,他的造反被杀,更像是李世民故意为之的。换句话说,就算罗艺不愿意反,李世民也会帮他反的。
为何这么说呢?
从罗艺起兵的两点动机来看,疑点重重。
其一:既然是安抚,为何罗艺心中不安呢?
当时,李世民派遣魏征安抚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旧部,那些人可都是真的安心了。
同样是安抚,到了罗艺这边,就像是示威。所以罗艺的反应才会不一样。
这就说明,李世民对罗艺有过暗示:迟早收拾你。
李世民要给罗艺压力,逼反他。
要逼反罗艺,还得有一个契机,这也是第二个疑点。
罗艺造反之前,曾经有个十分灵验的算命先生在他家面相。算命先生表示,罗艺有皇帝命,他的妻子有皇后命。
这种明摆着睁眼说瞎话的行为,竟然正中罗艺的下怀。而且,这位相士出现的时间也很巧妙。早一点,李世民的皇位还没坐稳;晚一点,罗艺说不定真发展出一股力量。
不得不承认,这种心理暗示的力量足够大,也给了罗艺反唐的信心。
而罗艺反唐,最拍手称快的人,便是李世民。
李世民之所以“煞费苦心”,也是因为他重视名声,不能先动手。
只有罗艺主动犯错,最好是犯造反这样的大罪,李世民才能将罗艺的势力彻底清除,以绝后患。
而罗艺的人生悲剧,最根本原因就在于他本人选边站队错误,站到了李世民的对立面。再加上他性格上的反复无常,这才让他走上了反叛这条不归路。
用户 围炉煮酒话春秋 的回答
因为李世民的度量再大,也容不下罗艺这种反复无常的小人,更何况两人还有仇。
罗艺本名子延,字彦超,京兆郡云阳县(今陕西泾阳)人,他出生在一个武将世家,其父罗荣在隋朝的时候担任左监门将军,是正四品的大官。
罗艺从小学习武艺,特别善于骑射,对兵法也颇有研究,因此得到朝廷赏识,进入到军中效力,在隋炀帝时期立了不少功劳,官至虎贲郎将。
不过,罗艺此人生性凶暴狡黠,刚愎固执,不讲仁义,不是个可以与之共事的人。
大业八年(612年),隋炀帝出兵一百多万,民夫二百余万攻打高句丽,命令罗艺督军北平郡治新昌县,受大将军李景节制。
李景是隋朝的开国功臣,参与了隋灭陈之战,平定了尉迟迥之乱,还在攻打突厥和吐谷浑的战役中居功至伟,当时官至右武卫大将军,平寇县公,深受隋炀帝信任。
隋炀帝攻打高句丽的时候,李景被任命为马军总管,担负着重要职责。但罗艺却很看不起李景,常常故意找茬羞辱李景,但每次都未能得逞,还被李景反过来折辱,罗艺因此怀恨在心。
后来,罗艺见李景因为功劳巨大而被隋炀帝封赏,自己则什么也没捞到,十分嫉妒,便四处找人诬告李景谋反,但也未能得逞,还隋炀帝所不喜。
隋朝末年,罗艺与官员虎贲郎将赵十住、贺兰宜和晋文衍等人驻扎在涿郡。
当时各地农民起义不断,军阀也趁机割据自立,涿郡因为物阜民丰,兵器精良,粮仓充盈,多据财宝而成为叛军们争夺的对象。
面对各方势力的不断袭扰,赵十住、贺兰宜和晋文衍等人不能抵抗,唯有罗艺艺高人胆大,常常带着士兵出城作战,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战果,从而积累了很大的威望,其手下将士也越来越多,达到数万之巨。
留守官虎贲郎将赵十住、贺兰宜、晋文衍等皆不能拒,唯有艺独出战,破贼不可胜计,威势日重。
彼时隋朝已经风雨飘摇,眼看就要亡国了,罗艺表面上是隋朝臣子,但实际上他也在为自己的前途考虑。
不过,涿郡不是罗艺一个人说了算,所以他想要干成什么事,就先得大权独揽,于是一个腹黑的计划就产生了。
罗艺找人在军中散播谣言,说赵十住即将作乱,要众人与他一起消灭赵十住等人,他还许诺事成之后奖赏士卒,开仓救济穷苦百姓。
罗艺这招十分有效,许多将士都表示愿意服从他。
不久之后,罗艺从驻扎地返回城内,赵十住等人前去迎接,罗艺趁机下令逮捕他们,自此获得了所有军权。
在掌握军权之后,罗艺的野心就开始膨胀了,他自称幽州总管,统帅幽州和营州两地,是当时东北地区最大的一方割据势力。
不过,在当时的中华大地上,比罗艺强大的势力还有很多,比如河南的瓦岗起义军,河北的窦建德起义军,还有唐国公李渊的军队,都是罗艺惹不起的。
而对于各方割据势力来说,罗艺手下精兵强将众多,钱粮储备也很充沛,所以很多人都在不断拉拢他,但他都没有同意。
事实上,罗艺这个人眼光还是不错的,他之所以拒绝别人的拉拢,是因为他觉得这些势力大多都成不了气候,而且时机也不够成熟。
618年,隋炀帝杨广被宇文化及派人杀死,隋朝正式宣告灭亡。不久之后,李渊建立大唐并称帝,并很快就将关中地区掌握在手中。
罗艺在分析了天下大势之后,觉得大唐才是最有可能存活下来的,于是派人主动联络唐高祖李渊,表示愿意归降。
但罗艺十分狡猾,他虽然表示愿意归降唐朝,但并没有答应马上就投降,而是继续占据幽州和营州等地,不帮助也不反对任何一方势力,只是坐看天下局势的变化。
罗艺的想法其实也很简单,他就是不想完全投靠唐朝,因为万一唐朝最后失败了,他就压错宝了;他也不想因为投靠唐朝而失去其他机会,所以才没有彻底归降。
武德二年,唐朝先后消灭了刘武周和宋金刚,与窦建德和王世充形成了三方格局之势。
这个时候,罗艺就再次对天下大势进行了评估,他得出的结论是,唐朝势力最大也最得人心,必能一统天下,于是他果断率部投靠李渊,被李渊封为燕王,赐姓李氏,改名为李艺,并进入李唐皇室宗正属籍。
武德三年,奉表归国,召封燕王,赐姓李氏,预宗正属籍。
在后来的日子里,罗艺跟随李世民南征北战,立下不少战功,特别是在攻打刘黑闼的战役中,他身先士卒,消灭了刘黑闼的弟弟刘十善及其八千余将士。
不过,在第一次征讨刘黑闼之后,唐朝内部开始出现一些变化,太子李建成担心弟弟秦王兼天策上将李世民功劳太大影响到自己的地位,所以在第二次征讨刘黑闼的时候主动请战,以此来阻止李世民继续立功。
当时的情况是,李世民在军中威望最高,但李建成的势力也很大,明眼人都知道这两人最后必有一战,所以大臣们都各自选边站队了,罗艺当然也面临着这个问题。
不过,还没等罗艺做出选择,李建成就主动示好他了。
原来,在第二次攻打刘黑闼的时候,李建成被李渊任命为统帅,罗艺再次奉命出征,两人联手彻底消灭了刘黑闼,在洺州胜利会师。
趁着胜利的喜悦,李建成借机对罗艺进行拉拢,罗艺见李建成立下战功,位置肯定是稳固了,便投靠到李建成的阵营。
不久之后,李建成就上书李渊,请求封罗艺为左翊卫大将军,并让罗艺到长安觐见,李渊表示同意。
罗艺因为屡立战功,又找到了强大的靠山,便开始有些飘飘然,他目中无人,常常羞辱朝廷大臣,甚至连李世民的面子都不给。
有一次,李世民派使者去罗艺的军营中办事,但罗艺却无辜殴打使者,摆明了是不给李世民面子。
太宗左右尝至其营,艺无故殴击之。
历史上没有说李世民为何派人去罗艺军营,但极有可能是去拉拢他的,因为那时候李世民已经暗中开始积蓄力量,准备与李建成相对抗了。
说起来,李世民和罗艺还曾是同一战壕的兄弟,但他没想到罗艺会舍弃自己,转而投靠太子李建成,李世民因此与罗艺结了仇。
不久之后,李建成开始招兵买马,在长安周边招募了二千多骁勇之士,号为长林军;李建成又从罗艺那里要来了三百精锐骑兵,安置在东宫东面的各个坊市中,由他的亲信可志达统帅。
不料此事后来被人告发,但李渊只是将李建成骂了一顿,然后将可志达贬黜了事。
李世民得知此事后,知道罗艺是下定决心跟自己作对了,于是越发痛恨他。
又密使右虞侯率可达志从燕王李艺发幽州突骑三百,置宫东诸坊,欲以补东宫长上,为人所告。上召建成责之,流可达志于巂州。
就在李建成和李世民的斗争逐渐变得白热化的时候,突厥开始不断袭扰唐朝边境,李渊考虑到罗艺曾长期在边境地区作战,突厥人都知道他的威名,于是下令让他去泾州防守突厥军队,他也因此成为一方封疆大吏。
时间来到武德九年,历史上著名的玄武门之变爆发,李建成和李元吉被李世民杀死,不久后李渊就禅位给李世民了。
需要重点说一下的是,在玄武门之变中,在李建成和李元吉死后,冯立和薛万彻等人曾率领东宫和齐王府二千余亲军攻打玄武门,杀了不少李世民麾下的将士。
(冯立)乃与副护军薛万彻、屈咥直府左车骑万年谢叔方帅东宫、齐府精兵二千驰趣玄武门。
后来,薛万彻在攻打玄武门受阻之后,又准备带兵去攻打秦王府,要不是尉迟敬德及时割下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头颅展示给薛万彻等人看,将他们全部吓跑了,李世民的家眷可就危险了。
在此过程中,罗艺的那三百骑兵可以说是表现相当不错的,战斗力爆表,差点就攻下了玄武门。
如果玄武门真的被攻下了,那么李世民等人可就死无葬身之地了,因此李世民成为皇帝之后,对罗艺的仇恨就再次加深了。
不过,李世民也有自己的为难之处,因为罗艺功劳很大,并没有什么大的过错,如果贸然处置他,可能会引起诸将不满。
再者,由于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党羽太多,李世民考虑到刚称帝需要收拢人心,所以下令赦免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党羽,这样他就更不好对罗艺下手了。
因此,李世民并没有对罗艺怎么样,反而是封他为开府仪同三司,燕王爵位的食邑也增加一千二百户,以此来稳住他。
对于罗艺而言,他的想法可不一样,他知道自己是李建成的铁杆党羽,犯下了别的人都不及的罪过,又曾严重得罪过李世民,所以他非常担心李世民找他算账,一直都过得战战兢兢。
在经历了长久的精神折磨之后,罗艺最终决定,左右都是一个死,不如起兵造反,于是开始积极谋划。
贞观元年正月,也就是李世民当皇帝三个月之后,罗艺决定行动了,他宣称自己奉密诏进京,趁机占领了他曾经的老巢幽州。
老实讲,罗艺决定造反的决定肯定是没错的,因为他即使不造反,李世民也是迟早会收拾他的,与其这样不如搏一把大的。
李世民正愁找不到罗艺的茬,结果罗艺自己找上门来了,他在愤怒之余又很高兴,便派遣长孙无忌和尉迟敬德领兵攻打罗艺。
不过,还没等朝廷大军赶到,罗艺军中内部就出现了问题。
原来,罗艺虽然攻下了幽州,但幽州治中赵慈皓等人只是假装投降罢了,在取得罗艺的信任之后,他便联合统军杨岌密谋平叛。
后来事情泄露,赵慈皓被罗艺给抓住了,但好在杨岌当时在城外驻扎,他得知城内动向之后,便率军攻打罗艺。
罗艺因为没有防备而被打得大败,最后丢下妻儿老小,只带着几百骑兵逃出城外,准备去投靠突厥。
太宗命吏部尚书长孙无忌、右武候大将军尉迟敬德率众讨艺。王师未至,慈皓与统军杨岌潜谋击之,事泄,艺执慈皓系狱。岌时在城外,觉变,遽勒兵攻之,艺大溃,弃妻子,与数百骑奔于突厥。
这件事的关键人物是杨岌,他本是罗艺的手下干将,为何会反叛呢?
历史上对此并没有详细记载,但根据杨岌的墓志铭显示,他极有可能与罗艺产生了很深的矛盾,亦或是他被李世民派人给策反了,甚至不排除他就是李世民安插在罗艺身边卧底的可能性。
总之,由于杨岌的存在,朝廷大军还没到达幽州,罗艺就被打跑了。
罗艺带着手下一路往唐朝和突厥边境狂奔,但越往前走人越少,等他到达宁州的时候,手下已经没有几个人了。
这个时候,几个不知名的小人物干了一件大事,他们觉得继续跟随罗艺已经没什么大前途了,就找机会在一个驿站中合力杀死了罗艺,并将他的首级送到了长安,以此来获得李世民的宽恕。
李世民得到罗艺的首级之后,让人将其放在闹市中展示,并下令恢复罗艺的姓氏,还将她从李氏宗族名单中给剔除。
这还没完,李世民觉得不解气,还下令逮捕了罗艺担任利州都督的弟弟罗寿一家,押送到京城之后满门抄斩。
至宁州界,过乌氏驿,从者渐散,其左右斩艺,传首京师,枭之于市。复其本姓罗氏。艺弟寿,时为利州都督,缘坐伏诛。
所以说,别说李世民当皇帝之后不杀人,那是能不杀的尽量不杀,但像罗艺这样被他痛恨的人,李世民是绝对会杀的,就连他无辜的家人也不会放过。
长孙无忌和尉迟敬德本来是想立功的,结果只是去抓了罗艺的家人罢了,观光游览一番之后就回去了。
幽州治中赵慈皓后来也被放了出来,当上了刺史级别的高官,还成为李世民儿子李明的亲信近臣,其后代也都在朝廷担任官职,一家人算是因为他而飞黄腾达了。
至于说杨岌,他自从攻下幽州之后就从历史上消失了,没有任何关于他的记载,这就让我们更加怀疑他的真实身份了。
总结一下,罗艺之所以会造反,其实还在于他本人选边站队错误,站到了李世民的对立面并对李世民造成了很大的干扰,再加上他性格上的反复无常,这才让他走上了反叛之路。
想罗艺这样的人,小聪明太多又喜欢投机,早在武德年间就不会李渊所喜欢,李渊是碍于他实力强劲才对其忍耐的,但李世民是要天下归心的,他怎么可能容得下罗艺呢?
用户 月光先生看世界 的回答
罗艺就算不反,也会有人帮他反的,因为罗艺必须死。
相较罗艺,人们更熟悉他的儿子罗成,可惜罗成是演义小说虚构的人物,幸好罗艺的人生也足够精彩。
年少有为,割据一方
罗艺乃名门之后,其父亲罗荣,乃是隋朝的左监门将军。
因为家学渊源的原因,罗艺很早便在军中效力。
原本,他可以靠着家世平步青云,奈何罗艺却不屑于此,硬是凭借着勇猛作战屡立战功,做到了虎贲郎将。
到了隋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割据。罗艺所驻守的涿郡也不安宁。
当时涿郡的形势很不乐观,外有盗贼四处横行,内有诸将不和。
罗艺是个有胆识之人,他明白隋朝注定灭亡,而此时正是自己建功立业的好时机。
他靠着剿灭盗贼的功绩聚拢人心,又借机除掉了郡中与他不和的武将,借机自立。
接着他顺势拿下了幽、营二州,自称幽州总管,正式割据一方。
归附李唐,征战四方
罗艺自立后,很快便认清了一个现实:自己的势力太弱小了,在这乱世难以立足。
在他看来,与其战败被人吞并,不如找个靠山,将自己卖个好价钱。
当时在罗艺附近有三股大势力,分别是王世充、窦建德以及李渊。
斟酌许久后,罗艺决定归附李唐。倒不是他觉得李渊一定比另外两人更厉害。主要还是李渊比较大度,愿意接受罗艺的条件。
那么罗艺提了什么条件呢?听调不听宣。
也就是说,他听从李唐的命令,为李唐作战,但是幽州的军政大权(尤其是军权)罗艺要握在手中。
罗艺这么做倒不能怪他,在那个乱世,他和李渊之间缺乏信任。他要防止自己被明升暗降然后咔嚓掉。
不过不管怎么说,李唐什么都没做,就壮大了势力,李渊还是很高兴的,于是封罗艺为燕王,让他继续驻守幽州。
前面说过,幽州周围有三大势力,现在罗艺归附了李唐,自然就和王世充还有窦建德处于敌对状态了。
王世充势力弱、人又不聪明,加上他隔三差五被人打,因此无暇顾及幽州。
而窦建德就不一样了,他地盘大,手下兵多将广,有意与李唐争天下。
而幽州就像窦建德家门口的一颗钉子,他必须拔除。
于是,接下来的一段时间,罗艺都在和窦建德作战。
公元620年,就在罗艺归附李唐后不久,窦建德便率军突袭幽州。
好在罗艺早有准备,反而打了窦建德一个措手不及,斩杀窦建德军1200人,窦建德军溃逃。
罗艺乘胜追击,当追至窦建德大营时,他发现自己中计了。
原来此前被击败的只是佯攻部队,其目的就是为了将幽州守军给诱出城。
而窦建德计划中的决战地便是自家大营,此处远离城墙,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幽州守军逃回城中。
此时,大量窦建德军在大营前严阵以待,罗艺看情况不对,掉头就跑,且退且战。
奈何窦建德有心算无心,罗艺最终大败而归,损失了5000人马。他只得率领残兵,靠城池打防守战。
在此期间,罗艺不断派人向李渊求救,可是李渊当时正忙着多线作战,无暇顾及幽州,罗艺只得自己想办法。
罗艺思来想去,只能向邻近的高开道求援。
这高开道,也算一路义军,不过其势力远不如罗艺,因而入不了周边那些大势力的法眼,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
不过好在窦建德攻打幽州的部队也不算太多,如果高开道肯出兵,罗艺还是有一定胜算的。
高开道答应出兵,不过他有一个条件:罗艺要当中间人,介绍他归附李唐。
这种要求罗艺没有拒绝的理由。
高开道派出2000骑兵,趁着窦建德的注意力全被罗艺吸引的时候,突袭了他的后方,窦建德军瞬间大乱。
罗艺也趁此机会率军出城作战,在两军前后夹击之下,窦建德大败,只得撤军。
公元621年,李世民率军攻打王世充,王世充撑不住了只得向窦建德求援,本着唇亡齿寒的道理,窦建德亲率大军驰援。
然而正是这个决定要了他的命,李世民采取围点打援的战术,设下埋伏消灭了窦建德的大军。
窦建德本人也被俘,他的地盘被李唐接收。
没有了窦建德,罗艺总算可以过一阵子安稳日子了,他打算给自己放个假。
结果,罗艺的假期刚开始便结束了。窦建德的部将刘黑闼起兵反唐,攻城掠地,一些对李唐不满的人纷纷响应。
李渊派遣李神通和罗艺一同讨伐刘黑闼,想要迅速平息这场叛乱。
然而刘黑闼的势力扩张的太快了,当李神通与罗艺的大军达到时,在兵力上已经处于劣势,于是二人大败而逃。
随着刘黑闼不断攻城掠地,其已经成为威胁李唐存亡的存在了。
于是李渊派遣大唐的战神李世民前往消灭刘黑闼,罗艺率幽州军协助作战。
为了快速高效的消灭刘黑闼的有生力量,李世民采取了水淹七军的战术,刘黑闼军被淹大半,剩下的人也无力抵抗唐军了,刘黑闼率领少数人逃脱。
然而,值得一提的是,李世民不仅水淹刘黑闼的部队,还将罗艺的手下精锐冲走不少。
很明显,这是李唐对罗艺不放心,将他和刘黑闼一起算计了。
毕竟他听调不听宣,也许哪天就是第二个刘黑闼。
至于这么做是李世民的主意,还是李渊的想法,我们则不得而知。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经此一役,罗艺和李世民的梁子算是结下了。
介入争储,埋下祸端
当时,李建成与李世民已经势同水火,双方你来我往,争斗得非常激烈。
此时,李建成最大的劣势在于,缺少军功,手下没有能征善战的武将。
当李建成知道李世民与罗艺结下梁子后,敏锐地意识到罗艺此人可以拉拢。此时,李建成只缺少一个契机。
没过多久,刘黑闼便给李建成送契机来了。
公元622年,刘黑闼借助突厥的力量,再次起兵反唐。
而李建成则采纳魏征的建议,主动请缨来收这个军功。同时他申请让罗艺协助作战,李渊批准了。
在二人联手之下,刘黑闼再次大败,最终被俘斩首。
而在这一战中,李建成和罗艺也培养出了一些情谊。
李建成顺水推舟,邀请罗艺加入自己阵营。罗艺由于一直对李世民心存不满,于是欣然接受了李建成的提议。
按照他们约好的,罗艺请旨入朝为官,这等于主动放弃了自己在幽州的利益,李渊自然允许,封其为左翊卫大将军。
进入朝廷中枢的罗艺,积极为李建成摇旗呐喊,一点都不掩饰他是李建成的人。
有一次,李世民派亲信前往罗艺军中,想请他赴宴,拉拢之意非常明显了。
结果罗艺一听对方是李世民的人,不管他是来干嘛的,直接将他一顿胖揍。这明显是在打李世民的脸。
至此,双方已经没有和解的可能。
太宗登基,罗艺反叛
在罗艺看来,无论李世民多么优秀,只要有自己帮助李建成,李建成的太子之位都是稳稳的。
然而罗艺无论如何也想不到,李世民竟然不按规矩出牌。
公元625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除掉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让李渊退位,正式登基称帝。
虽然李世民给罗艺加官进爵,好一番安抚,但是罗伊明白,李世民是容不下自己的。
公元626年,罗艺听说突厥人起兵攻唐,于是密谋趁机反唐,罗艺此举更多是为了自保。
当时,罗艺正领兵镇守泾州,他谎称有李世民的密令,要他速速入朝。就这样擅离职守,离开了泾州。
当他途经幽州的时候,顺势便将幽州给占下了。毕竟罗艺在幽州经营多年,底蕴深厚,想要控制幽州并不难。
他原本的计划是:以幽州为据点,联合突厥,谋求自立。
可惜,他的计划落空了。
李世民获知突厥南下的消息后,第一时间亲率大军到达边界,与突厥签订了渭水之盟,于是突厥收兵了。
这下子可坑死了罗艺,突厥不南下,他仅凭幽州一州之地,根本守不住了。不过既然已经反了,他也就没有回头路了。
李世民派遣长孙无忌和尉迟敬德率军讨伐罗艺,而罗艺也在积极备战,希望能打退几波唐军,争取点谈判的筹码。
结果唐军还没到达,罗艺先收到消息:幽州治中(官名)赵慈皓联合统军杨岌,想要趁着朝廷大军未到,杀了自己抢夺功劳。
罗艺立即下令逮捕二人,赵慈皓被抓,杨岌仓促起兵攻打罗艺,结果罗艺竟然败了。
罗艺只得率领数百人,想要逃往突厥,最后被手下斩首,送到李唐换了军功。
一代猛将的人生就此落幕。
罗艺反叛的真相
罗艺造反,其实是李世民有意为之。就算罗艺不愿意反,李世民也会帮他反的。
原因很简单,罗艺与李世民之间有私怨,加上罗艺又手握重兵驻守在外,对于李世民来说这是个不确定因素,必须排除。
但是李世民不能先动手,因为他得位不正,很重视名声,做什么事情都要师出有名。
那么只能让罗艺自己先犯错了,最好是犯造反这样的大罪,这样李世民才好将罗艺的势力彻底清除,以绝后患。
而罗艺起兵的两点原因都疑点重重。
首先,李世民明明对罗艺贾谊安抚,为何罗艺还觉得不安,认为李世民要除掉自己呢?
当时,李世民派遣魏征安抚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旧部,那些人可都是真的安心了。
同样是安抚,为何罗艺的反应就不一样?这说明,李世民其实有向罗艺暗示:迟早收拾你。
李世民要给罗艺压力,逼反他。
其次,罗艺反唐前,曾经有个算命先生出现在他家附近,据说看相非常灵验。此人看了罗艺及其妻子的面相后,说罗艺有皇帝命,他妻子有皇后命。罗艺这才下决心反唐的。
这个人的出现就很诡异了,在当时,要说谁能当上皇帝,那排队也轮不到罗艺的。他身份不够,实力也不足。这人明显在睁眼说瞎话。
再考虑她出现的时机,早一点,李世民的皇位还没坐稳;晚一点,罗艺说不定真发展出一股力量。
因此,此人就是为了忽悠罗艺起兵而来。
而罗艺反唐,谁能得到好处呢?李世民。
所以,此人应该是李世民派来忽悠罗艺反叛的。
就算罗艺顶住了这波忽悠,还会有第二波第三波,最后干脆有人告他谋反,总之罗艺就算不想反也要反。
这一切都是李世民布下的一个局。
总结
罗艺堪称一员猛将,他为李唐江山的稳固做出了不少贡献。如果没有他,也许窦建德和刘黑闼早就打过幽州了。
可惜他因为站错队,最后不得不起兵反唐。不仅落得身首异处,而且生前的荣耀也不复存在。
不过,当时的他,除了造反,还有其他选择吗?至少,他最后也算是战死沙场吧,这对于他这位老将来说,也许是最好的结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