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 94310417小云 的回答
商朝后期就🈶了将领骑马行军打仗的座骑,但当时仍以战车马驾为主受地理位置限止极为不便。到战国春秋中后期才岀现了大规模的单兵作战集群军阵,大秦帝国的商君和司马错收复河西之地,就大胆的采用了25000人的骑兵部队,大破魏国骑兵装甲兵,但中原王朝大规模使用骑兵兵团,始于大汉帝国汉武大帝时代,取的了娇人的践战绩卫青和霍去病在其中起了关健性的伟大的作为。
用户 东方神盾 的回答
感谢邀请问答
对于这个问题,我首先想到的一句话就是“胡服骑射”,在中原文化里面首先提倡和应用骑马作战的当属战国时代的赵武灵王赵雍。
胡服骑射应该说是华夏民族引用和学习外族先进技术的一次很好的典范,而在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之前,当时的中原王朝在进行野战时基本就是战车决定一切。
在中国历史上,根据史料来看的话,战车应该是兴起于商朝末期,而兴盛于春秋和战国时代。
但骑兵作战方式被赵武灵王引进中原王朝之后,只是在赵国有大量的使用先例,而其他的大多数国家,仍还是以大量的战车作战为主。
战车作战方式在中国的消失,最起码也得进入汉朝时代以后。
;
需要说明的是:即便是战场形势由原先的以战车为主力的战斗模式改为骑兵为主的作战模式以后,战车也并未真正地从古战场上消失,只是由原先的战场主力改为了战斗指挥车!
都说人家高希希的《新三国》拍的乱七八糟,其实也并不尽然,在《新三国》中,曹操在和袁绍大军对峙时,当时的曹操就站在战车上进行指挥战斗,不得不说人家高希希对于历史还是有一定的了解的。
就《三国演义》中描述的诸葛亮那样,出阵坐着小四轮车,那才是对历史的无知。
虽说骑兵作战模式在战国早期就被赵武灵王引进了中原,但真正的大规模使用骑兵则要到秦汉之际。
特别是在残酷激烈的汉匈战争中,不管是深入敌后八百里的霍去病,还是正面硬扛的卫青,基本都是清一色的骑兵。
这是因为汉帝国的对手匈奴都是以骑兵作战为主,汉帝国必须摒弃传统的战车打仗模式,倘若再不以机动性良好的骑兵与之对应,必将输得血本无归。
应该说,这时的中原王朝也认识到了骑兵的厉害,它的厉害之处并不是骑兵的大队冲锋,而是它那威力无比的机动性。
其实战车的机动性也并不差,而且如果是在开阔的平原地带,如果论冲击力的话,骑兵是根本无法和它进行正面抗衡的。
但战争的模式是多变的,在你死我活的战场上,谁的打法更灵活多变,谁就更能赢得战争的胜利。
在这一点上冲击力大的战车就跟不上趟了。
第一,它在作战时,必须排成整齐的车阵,然后实施正面的冲击。
第二,由于战车体积较大、较宽,地势狭隘的山林、江河水泽等地不适宜战车的正面冲击作战。
而这些不适应战车作战的地方,对骑兵基本没有什么影响。
战争不是玩游戏,而是生死存亡的赌国运,任何刻板和不变的战争模式都会被淘汰。
在战车作战时代,那时的军队还颇有点君子作战的风度,并且在大多时候还有约战,在这一点上应该说还存在着单挑作战模式的。
但到了战国后期,中原王朝的作战对手有很多时候是周边的少数民族的骑兵部队,人家根本就不理你那一套,因此改战车为骑兵作战也在情理之中。
在骑兵作战模式到了三国两晋时代以后,它已从当时的附属作战模式变成了决定战场胜负的主力部队。
在早期的骑兵部队是没有马镫的,马镫是在以后随着骑兵的大量使用而出现的。
关于马镫出现的时间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在西晋时期,而另一种说法是在南北朝时代!
由于马镫的出现,骑兵作战的威力大大提高,在战争中的作用已经没有任何其他的兵种能够取代。
也就是在马镫出现之后不久,随着骑兵的大量使用和它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战车部队才真正的退出了历史的作战舞台。
但任何一个作战模式的出现,都会随着历史的进步而遭到淘汰,骑兵作战在淘汰了战车作战模式以后,随着十九世纪热兵器的到来,它也受到了严峻的考验。
当二战时期的德国进攻波兰开始后,它就已经表明骑兵作战即将要告别历史的舞台。
当苏德战争开始以后,骑兵部队在苏俄大地上做了最后一次的疯狂表演,从此以后在战争中不再继续使用骑兵部队作战。
现在在世界各国的军队中,还有一部分小股骑兵的存在,它的作用有两点:一是用于表演,二是用于边境巡逻!
用户 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 的回答
一个新兵种,需要三个条件。
1、必要的工具。比如:要水军,就要有船;要骑兵,就要有马;要空军,要有飞机
2、掌握该工具的人才。比如:能驾船的水手;能驾驭战马并用于作战的骑手。
3、能否发挥其他兵种替代不了的作用。否则,何必多此一举?
骑兵出现的历史很早,但发挥较大作用,至少要从战国时期开始。
中国骑兵出现的历史非常早
甲骨文中就出现了关于骑射的记载。因此,最迟在殷商时期,我国就出现了少许骑兵;
我以为,实际出现骑兵的历史应该更早。
对于狩猎者来说,骑射是效率更高的生产方式。
只要有马并能驾驭马,骑射就一定会产生。
能骑马打猎,就也可以骑马打仗!
当然,这只是个人看法,严肃的事情,还是要考古证据。
春秋时期,骑兵规模小,作用小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中的记载。“古者服牛乘马,马以驾车,不单骑也。至六国之时,始有单骑”。
如果据此认为战国前就没有“单骑”,那恐怕是望文生义了。
但这个说法,也告诉我们,战国之前,骑兵数量非常少!
骑兵规模小,主要由于两个方面:
1、掌握好骑射难度大。
华夏人上衣下裳,不穿裤子,马蹬发明前,要骑马是非常困难的。
因此,即便出现了少许人掌握骑马技能,也是不多的。
当然,对于农耕为主的中原人来说,有机会接触马都是很难的事情,何况要掌握骑马技术呢?
2、兵役制度的问题。
战国之前的兵役,是由贵族负责招募、训练的。
每到农闲时,就带人狩猎操练,贵族坐车,国人为步,奴隶担任苦力后勤。
这种情况下,部队从源头上就是以车兵为主,以步兵为辅助的结构,没有骑兵的空间!
作用小,主要是因为作战效率的问题。
首先,春秋晚期之前,主要的战争多发生在中原地区,地形条件相对单一;
其次,铁制兵器尚未普及,弩的技术还很不成熟,远射武器主要是弓箭,杀伤力有限。
在平坦地形,远射威胁不大的情况下,动能更大、冲击力更强的战车无疑能发挥比早期骑兵更大的作用。
赵武灵王之前,中国已经出现较大规模的骑兵队伍
前面说的“战马少、骑手少”的限制条件,对秦国无效。
秦人原本就以善养马著称,而且“戎狄杂居”,境内不乏马,也不发善骑者。
同时,自西周时期起,秦人就常年与戎狄作战。
与在中原作战时“择日定地”的不同,戎狄来犯突然性强,只有组建反应速度更快的骑兵,才更有利!
因此,秦出现成建制骑兵的历史非常早。
《韩非子》中就记载,秦穆公用“革车五百乘,畴骑二千,步卒五万”送晋文公回国即位。
因此,仅以秦而言,他出现大规模骑兵的历史,应该远远早于赵武灵王时代!
除了秦以外,战国初期,骑兵似乎也开始成建制存在!
在战国早期的《吴子》中,详细阐述了骑兵组建与训练、使用的方法。战国中期的《孙膑兵法》中,也写到,与车骑作战时,平坦处交给车兵,险阻处用骑。
显然,在战国早期,成建制的骑兵已经存在。
赵武灵王的里程碑意义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在骑兵发展史上的意义仍不可低估。
他不但大胆胡服,更重要的是,他从国家层面摸索出了骑兵建设方法。
他从人员招募、教练系统,到买马、养马、制革、兽医、草料多方面完善了骑兵建设方法!
今天,“中国骑兵何时出现”依然有争议。但我认为,这个争论意义不大,作为一个农耕民族,中国骑兵的出现,本就是漫长摸索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