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 辽宁资深球迷二代 的回答
至少大家不要忽略这样一个事实,公元222年,当刘备从夷陵战场战败后,这位蜀汉王朝的开国皇帝并没有回到成都,而是一直留在了白帝城。在搜集残余兵马的同时,还不忘从益州尽可能的再次调动机动部队。
直到刘备去世,他也没有离开这里,甚至在去世前,他还留下了一个特殊的遗命:与诸葛亮共同辅助刘禅的李严永镇永安,即李严长时间的留守永安城。
既然是共同辅政,李严理应留守成都,但刘备却将其留在了永安。尤其是在公元230年,诸葛亮以北伐急需兵力为理由,从永安城调走了两万蜀军(亮命严将二万人赴汉中)。从这样的兵力数字中,你就不难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刘备临死前将永安打造成了一个独特的军区,并且在这里留下了重兵,目的是什么?答案当然是为了在未来的某一天能够重新夺回荆州!
也就是说,在蜀汉的战略格局中,不管蜀吴如何重新交好,永安都不是两国连接的桥头堡,更不是蜀汉防御东吴的前沿阵地,而是蜀汉未来有可能向东吴进攻的攻击阵地。在这样的格局下,防守永安城的罗宪自然不会把东吴当成联盟的对象,他只会把东吴当成自己最大的敌人。
这就是蜀汉时期永安军区的作用!蜀吴重新结盟只是大战略格局的事,是双方上层的事,但作为永安本身,这里的蜀汉军队必须要明白他们的任务是什么?这就好比《亮剑》中的丁伟所强调的战略思想一样,甭管我们与老大哥如何如何的好,至少在军事层面,我们要随时做好反制他们的准备。
所以面对曹魏的南下入侵,罗宪可以向邻近的东吴求援,可倘若吴军准备入城协防,甚至打算接管整个永安城,真抱歉!作为永安城的守将,罗宪只能抗拒到底,可以说,他履行的不仅仅是一个蜀汉大将的忠诚,也同样是为了履行一个战区和一个军人的职责。
那么在永安城的最后时刻,在蜀汉政权已经灭亡,永安城也已坚持不住的背景下,罗宪为何要将投降的方向放在了曹魏的身上?至少从各方面的情况来看,他也只能做出这样的选择。
1、刘禅投降后,他也向蜀汉境内的各地城池发出了投降的圣旨,指令各地蜀军需向魏军投降。罗宪死守永安,履行的是一个军人的忠诚和职责,但在大势已去的背景下,他也有必要去执行蜀汉王朝的最后一道圣旨。
2、由于永安特殊的战区背景,加上东吴关键时刻的背刺,罗宪不会对东吴政权存在什么好印象,他也只能转身向魏军投降。
3、作为一个关键战区的守将,罗宪必然也会有一个清晰的战略视角,在蜀汉政权灭亡后,东吴在未来走向灭亡也只是倒计时的问题。毕竟此时的曹魏已经占据了整个蜀中地区,长江上游也被其控制,未来的魏军(后来变成了晋军)一旦顺江而下,南阳郡方向也同样起兵南下,东吴所掌控的荆州地区根本扛不住这样的两面夹击。扬州方面在趁势而动,东吴政权也将在劫难逃。
既然都猜到了未来谁会大一统,罗宪干嘛还要往相反的方向去走?
且不说结合三国征战的历史,蜀汉与曹魏虽然对打几十年,但至少也算得上是英雄相惜,而蜀汉与东吴结盟的几十年,当年的背刺之仇和夷陵战败之辱,哪个蜀汉将领又能忘掉?或者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连刘禅在关键时刻都放弃了向东吴投降,作为臣子的罗宪自然也要跟随着皇帝的脚步去走。
用户 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 的回答
蜀汉灭亡后,吴国试图趁乱西进。
然而,亡国之将罗宪,却坚决死守孤城永安。
罗宪连续击败吴将盛蔓、步协,又独拒名将陆抗,前后半年多。
其间,外援迟迟不至,城内半数人感染瘟疫者,形势紧急,但罗宪却既拒绝降吴,也拒绝撤走,坚定抵抗!
罗宪,蜀汉之臣。此时,蜀汉已亡,罗宪为何要如此拼死抵抗昔日的“盟友”呢?
职责所在
蜀汉灭亡前,后主以罗宪在巴东领军,为阎宇副将。
其后,阎宇奉命西援,留罗宪率2000兵在永安。
成都失败时,永安发生骚乱,长江边的长吏纷纷放弃职责逃走。
罗宪斩杀1人,百姓才安定下来。
其后,后主传来投降的消息后,罗宪遂集合所统辖的军队在都亭,等候下一步安排。
罗宪这么做,自然是职责所在。
都督阎宇既走,在巴东“保全一方”的职责自然落在罗宪身上。
所谓“保全一方”,主要有2个责任。
1、保全一方百姓。
蜀汉已亡,新任命尚未下达。此时,老政权如果自动放弃领导责任,新政权未至,自然出现混乱!
如此,无论是内部的盗贼,还是外部的吴军,都有可能破坏当地的生产、生活秩序。
因此,蜀虽亡,但在新任命下达前,作为地方官,罗宪保全一方,安抚百姓,是其职责所在。
2、执行最后的命令。
地方官将,执行朝廷指令是职责所在。
后主下令救蜀就救蜀,后主下令降魏就降魏,依令而行,是职责所在。
此时,后主举国而降。则保全地方,随主降魏是罗宪最后的任务。
罗宪只有保全地方的职责,没有举城另降东吴的权利。
如果擅自将永安让与东吴,就违背了后主的指示,实际上也是叛逆。
3、对后主最后的忠诚。
罗宪守巴东,霍弋守南中。
蜀汉投降后,霍弋痛哭三日,仍保全南中,不主动归魏。
霍弋表示:如果后主得到友好对待,我们再降魏不晚!“万一威辱,吾将以死拒之”。
确实如此!
后主虽降,但是,后主君臣能得到什么样的待遇,与后主的筹码自然有关。
而南中、巴东这些地方依然保全,就是后主得到善待的筹码所在。
蜀汉虽亡,作为蜀臣,保全地方,就是保卫后主,就是对后主最后的忠诚所在。
与东吴的利益冲突
蜀汉灭亡前,曾求救于吴。
吴确实也做了救蜀的部署:一路向寿春,一路入沔中,牵制魏军,一路到南郡,准备救蜀。
只不过,因为后主投降得实在太快了,东吴的部署来不及施展。
蜀汉灭亡过程中,东吴不及救蜀,其责任在后主,这一点,东吴倒没有责任。
然而,蜀汉灭亡后,吴将盛蔓却假托救援之名,试图袭击罗宪。
罗宪,早年曾两次出使东吴,在吴有美名。
对这样的人,东吴尚且准备以袭击手段解决,何况他人呢?
显然,东吴此来,绝不是什么救援,绝不是要救蜀、复蜀,其本意就是要将蜀地纳入东吴自己的统治,将蜀地再次拉入战火!
这个过程中,包括罗宪在内的蜀将,都是其准备武力攻击的对象!
于个人而言,罗宪等人当然不愿束手就擒!
于蜀汉臣民的身份而言,蜀主降魏,本就有不愿蜀地生灵涂炭之意。如今,被东吴再拉入战火,替你孙氏与魏作战,显然是不符合蜀人利益和愿望的!
吴人要入蜀,得蜀地以抗魏(晋);但如此作法,显然不符合蜀人利益和愿望!
永安(白帝城),入蜀咽喉之地。
罗宪在此抗吴,为的既是自己,也是为蜀中百姓。
不可连续受辱
罗宪在激励三军时,又说明了另一个道理:且汉已亡,吴何得久,宁为吴降虏乎?
罗宪的这个分析,与蜀汉灭亡前,蜀廷内部的议论意思一样!
魏能灭吴,而吴不可能灭魏!
吴蜀唇齿相依,才能抵御曹魏。如今,蜀汉已经灭亡,东吴的灭亡只是时间问题!
现在降吴,将来又要再降魏(晋),两番受辱!
罗宪,无法救蜀,但有能力阻止自己和自己治下的人民不连续受辱!
罗宪守永安,遏阻东吴西入巴蜀之路。
作为人臣,他履行了已经灭亡的蜀汉政权曾赋以他的,“保全一方”的职责。
作为蜀地将领,他使整个蜀地百姓再次陷入战火,有功于历史。
上不负后主,下不负黎民。
罗宪守永安,值得称道!
用户 历史笑春风 的回答
罗宪是蜀汉最后的良将,他文武全才,曾经担任过刘禅的太子舍人、宣信校尉。在黄皓乱政的时候,因为不阿附黄皓被贬为永安太守。蜀汉亡国后,他死守永安,阻挡东吴军西进。东吴打着援救蜀汉的旗号,罗宪作为昔日蜀汉的忠臣,为何宁死也不投降东吴呢?
一、罗宪忠于自己的职守。
罗宪被贬到永安后,由于他的才能出众,担任了永安军事首脑闫宇的副手。以当时的情势来看,这个任命耐人寻味。因为我们知道闫宇是依附黄皓的将军,想要依靠黄皓的权势撤换姜维,好让自己取而代之。而罗宪则是因为得罪黄皓被贬到永安,他被闫宇任命为副手,似乎有些出人意外。
其实这一切背后的推手就是刘禅。刘禅是懦弱的君主,但是并非昏君。他贬谪罗宪,只是为了应付黄皓,而非对他有什么不满。他知道罗宪对自己的忠心,也知道罗宪的才能,因此才会顺水推舟,把永安的军务交到他的手上。
正是因为对刘禅的忠心,在刘禅投降曹魏的时候,罗宪才不为失败的消息所动,依然忠于职守。他斩杀作乱的人员,稳定了局势,等待刘禅下一步的指令。当刘禅投降曹魏的旨意传来时,罗宪虽然心有不甘,但是也听从了刘禅的命令。
这与姜维当时的情况相似。当时姜维率领蜀汉军队的主力,离开剑阁前往成都。走到半路上,刘禅让他们投降的命令传来,蜀军上下虽然哭声震天,将士们气得拔刀砍石,破口大骂说我等正要死战,为什么要投降呢?可最终还是放下武器,卷甲归降了魏军。
罗宪遵照刘禅的命令投降曹魏,正是他忠心蜀汉的最后表现。他站完蜀汉的最后一班岗,从此便成为了魏臣。当东吴的军队前来的时候,他与东吴的关系便成为敌人,而非盟友。在这种情况下,罗宪当然要选择抵抗东吴了。
二、罗宪自身前途的选择。
不仅仅从法理上来说,罗宪对抗东吴是正确的。就是以罗宪自身的前途来说,他选择坚守永安,对抗东吴也是正确的。罗宪不同于姜维,姜维一心想要复兴汉室,他在投降曹魏后还想方设法要重建蜀汉,罗宪则是清清楚楚看透了历史的走向。
罗宪的老师是谯周,正是谯周劝说刘禅放弃抵抗投降曹魏的。谯周当时曾经向刘禅对形势进行了分析,让刘禅认清了形势。其中有一条就是辩驳投靠东吴的建议。谯周说蜀汉已经灭亡,东吴独自肯定是不能存活多久的。如果蜀汉君臣去投靠东吴,不但要忍受投降东吴的屈辱,将来还要忍受投降曹魏的二次屈辱。
作为谯周的弟子,谯周看清的形势,罗宪当然看得清清楚楚。他知道东吴灭亡的命运,将来一定会被曹魏灭亡。他身处优势的阵营,却要加入要灭亡的阵营。既要得到背叛的恶名,还要遭受降将的屈辱,将来东吴灭亡,还要忍受曹魏的再次羞辱。罗宪怎么可能会接受这样的选择?
因此,从罗宪自身的前途出发,选择留在曹魏阵营,坚守永安对抗东吴是最佳的选择。就算是抵抗失败,他也能够继续在曹魏阵营占有一席之地。这样一来,东吴的进犯对于罗宪来说不是坏事,正好成为了罗宪的投名状。经此一役,罗宪得到了司马昭的赞赏,得以升职封侯。
三、罗宪痛恨东吴的背信弃义。
最后一个原因,是在永安军民心中,对东吴的仇恨超过了对曹魏的仇恨。罗宪能够坚守永安半年多,对抗由东吴名将陆抗率领的数万吴军,没有军民的全力支持是做不到的。罗宪正是顺应军心民意,才取得了辉煌的战果。
永安,在荆州丢失之后,这里就成为蜀汉防御东吴的重要门户。夷陵之战后,刘备更是亲自镇守此处,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这里长期驻扎着大批蜀汉的精锐军队,他们中间大部分都是当年夷陵之战败归将士的后代,对东吴有着刻骨的仇恨。
在蜀汉朝廷上下,对东吴都有着一种深深的敌视。他们不但痛恨东吴在荆州之战和夷陵之战中对蜀汉造成的打击,更痛恨东吴多次背信弃义,撕毁盟约袭击蜀汉的罪行。在孙权称帝的时候,蜀汉就有人建议拒绝承认,只是在诸葛亮的劝说下才作罢。
诸葛亮与东吴结为联盟也只是权宜之计。诸葛亮当然知道大家对东吴的态度,他向大家解释与东吴联盟的原因时说,联合东吴一起北伐,可以分担蜀汉的军事压力。即便是东吴不帮助蜀汉,但是它和蜀汉和好,蜀汉得以全力北伐,对蜀汉也是有利的。
其实东吴君臣对此心中也十分清楚。诸葛亮提出的“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的口号,实际上是对曹魏和东吴的政策。前一句是对曹魏而言,蜀汉一定要灭亡篡汉的曹贼。后一句则是对东吴而言,在灭了曹魏之后,就一定要灭亡东吴,统一天下。
因此,蜀汉和东吴谁也不敢与对方掉以轻心。在永安一带,双方都布置了大批兵力以防万一。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一件事,蜀汉调整永安地区的兵力,孙权得知后十分恐慌,连忙向蜀汉使者询问原因,当得知是正常的调动后才放下心来。
在蜀汉存在的时候,双方虽然心存芥蒂,但还是保存了和平状态。但是当蜀汉灭亡后,双方成为敌国,永安的军民就不可能再给东吴什么情面了。而且在这个时候,东吴再次做出了背信弃义的事情,更加剧了永安军民的仇恨。
东吴在得知蜀汉失败后,便派将军盛曼西行入蜀。吴军打着救援蜀国的旗号,其实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吴国只不过是想趁火打劫罢了。他们想要救援蜀国,只需要对魏国直接发动大规模进攻就行了,没必要入川作战。
在蜀中之乱后,吴国又派步协领兵入川,被罗宪打败。随后,吴国又派名将陆抗率大军协助步协攻打永安。罗宪和他的部下对东吴的背信弃义的行为深恶痛绝,如今终于有了反击的机会,当然同仇敌忾,和吴军死战到底。最终,吴军经过半年多的战斗,也不能夺取永安,只能撤军而归。
结语:
罗宪身为汉臣,在蜀汉灭亡后,按照刘禅的命令投降曹魏,身份便转换为魏臣。他与东吴的关系,已经从盟友变为敌国。因此,他率军抵抗吴军,合情合理合法。罗宪是谯周的弟子,对天下形势看得很清楚,他也不可能投靠东吴,在将来东吴灭亡时再取其辱。
再加上永安军民大多是夷陵之战败归将士的后裔,对东吴有着刻骨仇恨。罗宪和他的部下对东吴背信弃义的行为早就十分愤恨。当东吴进犯永安的时候,他们得到了报仇雪恨的机会。罗宪等人经过血战,终于让吴军铩羽而归。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点赞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