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 中医减肥专家谢小红 的回答
看这5个部位,确认你是否脾虚:
1、看肚子
脾虚消化能力差,容易出现小肚子大,软塌塌的。
2、看面部
脸上毛孔粗大,经常起油,冒痘。
3、看舌头
舌体胖大,舌苔厚腻,口臭口干。
4、看眼睛
黑眼圈,眼袋肿大,暗淡无光。
5、看四肢
四肢肿胀,冰凉乏力。
脾虚百病生,脾胃不好时要及时的调养!
一调饮食:
一日三餐,规律饮食,定时、定量、每餐吃7分饱,不暴饮暴食、细嚼慢咽。
以清淡温软的饮食为主,荤素搭配;
二调情绪:
心情不好会引起肝郁气滞,进而影响脾胃气机的升降,影响脾胃功能,所以养脾胃一定要调情绪,尽可能多的让自己轻松愉悦。
三调运动:
多做运动,促进排汗以及新陈代谢,可以补精气,改善脾脏运化。
用户 番茄健康 的回答
中医:脾虚,人就废一半!搞不清楚是哪种脾虚,或会越补越虚
脾虚的问题,现代人已经从不熟悉到熟知了,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脾虚的人越来越多,任何年龄群体都有可能出现脾虚。
对于脾虚的问题,知道并不代表就一定能有效治疗,有的人会发现一个问题,就是明明一直在调理,身体却越来越虚,问题变得更加严重了,这是咋回事?
脾虚调理,找到根源才能对症!
脾虚分脾阳虚、脾阴虚、脾气虚,你是哪种脾虚?
1、脾阳虚
大多是体内聚集过多的寒湿,导致阳气耗损较多,从而损伤到脾脏,进而出现了脾阳不足的问题。
胃冷痛不适、喜温喜按,食冷或受凉后疼痛发作或加重、泛吐清水、食少、手足不温、大便溏薄等。
2、脾阴虚
脾阴虚又称脾阴不足,一般是指脾阴液不足,运化食物和输布水谷精微的作用减弱,导致虚热内生的病理变化,通常是因为患者长期不良的饮食习惯或长期情绪抑郁导致。
患者通常会出现食欲不振、不思饮食、饮食减少、胃中嘈杂、食后不易消化、腹胀、口淡无味等症状,同时并伴有手心烦热、口舌干燥、神情疲倦、四肢乏力、小便色黄、大便秘结、舌红少苔等症状。
3、脾气虚
脾气虚证是指脾气不足,失其健运所表现的证候。多因饮食不节,劳累过度,久病耗伤脾气所致。
主要临床表现:纳少、脘腹胀满、食后尤甚,大便溏薄,神倦乏力,少气懒言,面色(白光)白或萎黄,或见浮肿或消瘦,舌淡苔白,脉缓弱。
为什么大多数中国人都“脾虚”?原来有这3个根源在作怪
1、运动量不足
有不良生活习惯也会导致脾虚。例如平时经常久坐不动,进而可能引发脾脏功能受损。要想提高人的身体器官功能,应该保证身体循环代谢正常,这样有足够的营养物质提供给五脏六腑,器官功能提高,才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
大部分人吃完饭之后不爱活动,甚至直接躺床休息,如此以来,不仅运动量不足,五脏器官运作起来也更容易受阻,所以脾虚表现越发明显。因此在提高脾脏功能过程中,还需注重劳逸结合,通过锻炼身体的方式,来提高脾脏功能。
2、饮食习惯
国民生活水平提高,食物经过加工变得更为精细,但对于养护脾胃来说,这并不一定是好事。食物过分精细,脾胃消化负担就会大幅减轻,消化功能得不到应有的锻炼,便会呈现出功能减退的趋势。
若长期忽视饮食结构不合理对脾脏运行的影响,导致脾胃功能持续减退,未来就会阻碍养分供给和气血输送。机体运作的平衡被打破,健康必然受损。
3、思虑太多
现代人生活压力大,而中医有思伤脾的说法,如果你每天思虑太多,就容易影响脾胃功能的发挥。而且,思虑过度也容易耗损心气,影响气血的流通,从而影响脾胃气血的流通,导致脾胃的运化功能差。
脾虚了怎么补呢?可以吃一个健脾食方
补脾胃有个误区,很多人脾胃不好,身体瘦弱,就想着给自己补一补,经常吃一些补品炖肉,煲汤等,结果发现没啥用,脾胃反而更差了。
这是因为脾胃虚的时候,你吃再补的东西,也消化吸收不了,中医上叫虚不受补。
这时候该怎么办呢?答案是要平补。“药补不如食补”,就是这个意思。很多日常食物,本身也是可做药用,但很平和,脾胃还能慢慢吸收,虽然慢一点,但只要坚持,反而很有用。
在健脾胃上,就有个非常著名的食疗方,叫“健脾八珍丸”。
关注养生的朋友,应该很多都知道。这个八珍丸从明代传到清代,成了清朝宫廷御方,又从清末到现代,传承了几百年,现在已经成了江南地区的特产,大家去浙江西塘、江苏苏州等地旅游的话,会发现满大街都是这种小糕点。
各大电视台的养生节目中,多位专家也讲过↓
八珍丸原来的材料是:党参、白术、山药、茯苓、芡实、薏仁、莲子、白扁豆。这个材料跟参苓白术丸基本相似。
不过党参白术是药,古代生活条件不好,用来补身,现在大家本来就吃得很营养了,一般会把它换成山楂、麦芽,用来消食化积。
注意,食补比较慢,要坚持吃,每天吃两三小块,吃上一个月,就会有明显改变。脾胃调好了后,日常也可以隔三差五吃一吃。
不方便自己做的,可以吃成品↓
最后提醒大家,正所谓忧思伤脾,除了食补,还要注意调节情绪,如果整体焦虑、压力大、生闷气,对脾胃伤害也是很大的,要适当调节。
用户 养生真經 的回答
脾胃一虚,五脏皆伤!身体出现5方面的问题,可能脾虚已经很严重了
为什么说脾虚最可怕?
这个问题,《景岳全书》中有句话可以很好地解释:“土气为万物之源,胃气为养生之主。胃强则强,胃弱则弱,有胃则生,无胃则死,是以养生家必当以脾胃为先”。
五脏对应五行,脾属土,所以这里说的土气,其实就是指脾气。
所以中医说: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
说人以脾胃为本,是因为脾胃是供给全身营养的器官,心、肺、肝、肾的生理机能都必须依赖脾胃吸收的营养精微来支持。所以,脾胃气虚的人,五脏六腑就容易生病。金元四大医家之一的李东垣,在《脾胃论》里直接提出:脾胃内伤,百病由生。
脾虚后,具体会有哪些伤害呢?
1、脾胃虚最先影响肺
脾属土,肺属金,土生金,所以脾为肺之母,一旦脾虚,肺金失养,就容易出现气短胸闷、痰多,喉咙不爽等情况。
2、脾虚容易心血不足
脾统血,供养心脏。一旦脾出现了问题,气血就不能旺盛畅通,就会导致心血失调,出现心慌、头晕、健忘、失眠等。
3、脾虚后肝也受影响
肝与脾胃是互相影响的。或许你也曾有过这样的感觉:有时候觉得很饿,但吃饭又吃一点就感觉饱了,吃不下了,肚子鼓鼓的。其实,这和肝郁气滞有关,往往是因为工作压力太大或者情绪波动太大引起的。还有常见的脂肪肝,其产生的根源也在脾胃,是因为脾胃无法良好消化食物,使得体内垃圾处理困难,堆积在肝脏中,因而影响了肝脏功能。
4、脾虚往往肾也虚
长期精力差、疲倦乏力、腰膝酸软,很多人以为是肾气xu,其实脾虚也会出现这些情形。脾虚后无法为肾提供充足营养,就容易引起肾气xu。这时候如果想养shen,先得补脾,不然就会虚不受补,反而补出一身火气。
5、脾虚后容易出现消化道问题
这很好理解,脾胃本来就是消化系统,所以脾虚后直接的表现,就是饭后腹胀、食欲不振、食少、大便稀溏、打嗝反酸等。
脾虚了怎么补呢?可以吃一个健脾食方
补脾胃有个误区,很多人脾胃不好,身体瘦弱,就想着给自己补一补,经常吃一些补品炖肉,煲汤等,结果发现没啥用,脾胃反而更差了。
这是因为脾胃虚的时候,你吃再补的东西,也消化吸收不了,中医上叫虚不受补。
这时候该怎么办呢?答案是要平补。“药补不如食补”,就是这个意思。很多日常食物,本身也是可做药用,但很平和,脾胃还能慢慢吸收,虽然慢一点,但只要坚持,反而很有用。
在健脾胃上,就有个非常著名的食疗方,叫“健脾八珍丸”。
关注养生的朋友,应该很多都知道。这个八珍丸从明代传到清代,成了清朝宫廷御方,又从清末到现代,传承了几百年,现在已经成了江南地区的特产,大家去浙江西塘、江苏苏州等地旅游的话,会发现满大街都是这种小糕点。
各大电视台的养生节目中,多位专家也讲过↓
八珍丸原来的材料是:党参、白术、山药、茯苓、芡实、薏仁、莲子、白扁豆。这个材料跟参苓白术丸基本相似。
不过党参白术是药,古代生活条件不好,用来补身,现在大家本来就吃得很营养了,一般会把它换成山楂、麦芽,用来消食化积。
注意,食补比较慢,要坚持吃,每天吃两三小块,吃上一个月,就会有明显改变。脾胃调好了后,日常也可以隔三差五吃一吃。
不方便自己做的,可以吃成品↓
最后提醒大家,正所谓忧思伤脾,除了食补,还要注意调节情绪,如果整体焦虑、压力大、生闷气,对脾胃伤害也是很大的,要适当调节。